某日晨起,42岁的张先生,感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嘴流口水,说话含糊不清,医院。
检查发现,患者血糖23.6mmol/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形成,被立即收住院治疗。
张先生为青壮年,既往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之前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也不知道自己的血脂高,更没有糖尿病家族史。
为什么张先生年纪轻轻会发生这种疾病,读者朋友又应该如何预防呢?
7个坏习惯害他得了并发症1.喜欢吃大餐就患者自己的话说,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吃饭,食欲非常好,见了饭特别亲,从小饭量大,经常在外面吃饭,暴饮暴食。
2.喜欢吃肥肉爱吃肉,特别喜欢吃五花肉,每顿至少能吃五、六两,有时七、八两。时间长了不吃,还想得慌。
3.喜欢喝白酒爱好喝酒,天天喝酒,每天两顿,每次半斤,主要喝白酒。夏天有时喝啤酒,每次七八瓶。
4.从不运动不主动进行任何运动,除了上班途中少许步行,其余时间,不是坐着,就是躺着。白天坐着看电脑,晚上回家躺着看手机,有时倒头就睡。
5.从不减肥知道自己胖,也知道胖对身体不好,也无数次想过要减肥,从没付诸行动。腹型肥胖,已经胖了近二十年,自己说,也想减,就是减不下来。
6.从不查体没查过血糖,也没查过血脂,未能及早发现可能导致脑血栓的危险因素。感觉高血糖、高血脂等都是老年人的病。
7.从不学习缺乏最基本的科普知识,以为自己没有家族史,且没有不适感觉,身体很棒,不可能生病,一直认为,疾病离自己非常遥远,没想到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7个不良习惯导致张先生现在的疾病,经治疗后,张先生左侧下肢能够行走,左上肢仍感无力,不能持重物,语言表达较前有所改善。
医生告诫张先生:必须将血糖、血脂控制达标,且要减肥,否则,一旦发生二次血栓,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如何才能避免张先生的境况
随着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人第一次发现糖尿病,就是因为出现了并发症。
有的是发生了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有的是已经出现手脚麻木等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还有的直到出现明显的视力减退或者双下肢水肿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以后,到医院检查,才初次发现糖尿病。
作为一名普通大众,应该知道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等到发生并发症,后悔就晚了。
1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预防肥胖不管有没有家族史,只要生活方式不正确,均有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所以,每个人均应注意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选择低热量饮食,饮食结构合理,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少喝菜汤等。
加强运动,防止体重增加,防止肥胖或体重增长。
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2肥胖患者尽早减肥古人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也有人说,“裤带越长,寿命越短”。的确有其一定的道理。
肥胖是万病之源,因为,如果长期肥胖而不减肥:
胖着胖着,可能发生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会越来越高;
胖着胖着,毫无征兆,血脂高了,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胖着胖着,不知怎的,血管堵了,堵在心脏,可能心梗;堵在脑部,就会脑梗;严重者,甚至一瞬之间,命就没了。
这样说,并不夸张。临床发现,突然发生这种意外情况的很多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甚为可惜。所以,建议肥胖的患者尽早减肥。
3定时进行健康查体查体真的很重要,查体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早期干预和治疗,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如果出现了慢性并发症,才发现和治疗,往往只能控制并发症的发展,或减轻并发症的症状,难以治愈并发症。
查体其实也很简单,例如,查指尖血糖,只要几秒钟,极少的血,就能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无须空腹,只要查了,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得次数越多,越有利于了解真正的血糖情况。特别是对于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查血糖的意义更大。
作者:胡新林,青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疾病科,副主任护师,糖尿病教育专家,主编《医疗专家十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等著作。
精品推荐
许樟荣(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
糖尿病基础知识问
医院
如何驾驭胰岛素,达到最佳控糖效果
《糖尿病之友》杂志社
破解餐后高血糖,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糖尿病之友》杂志社
糖尿病一周专用食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