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s://m.39.net/pf/a_6169151.html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那么你一定会在春天最先注意到树梢上的第一颗嫩芽,它在寒冷的冬季之后悄然探出头,宣告着春天的到来。在夏天,你也会聆听到第一声蝉鸣,那声音高亢而热烈,充满了夏日的热情。秋天,你会看到秋风渐起,吹落了第一片黄叶,仿佛在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而在冬天,你会触摸到第一场雪,那冰凉的感觉让你感受到冬天的气息。昼夜的更替、四季的轮回,你是否曾经思考过是什么力量在支配这种规律呢?这种力量就是太阳——天、地、人之间的“阳气”!四季的变化其实不过就是阴阳交替,天地间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一切向自然取法。人体的阳气对于人体来说,就如同太阳对万物一样重要!因此,太阳就如同一首流行歌曲里面所唱到的“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医家张景岳也曾经说过:“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必须在阳气的推动下才能发挥正常活动,而阳气又是容易耗失的!所以《黄帝内经·灵枢》上称:“人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就是说人过了四十岁,阳气就在走下坡路了,于是很多疾病都在这个年龄阶段容易发生,糖尿病就是其中一例。
一、糖尿病症状和阳气的关系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作“消渴病”。在古代,这被视为一种“富贵病”。其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何消渴病患者常常感到口渴呢?这其实与人体内的脾肾阳气亏虚和枢机不利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形象地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想象一下炎炎夏日下,农田因缺水而龟裂,深井中却仍有地下水。为了使水从地下流出来,我们需要水泵这种工具。水泵就像是肾阳的蒸腾作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同样地,脾阳的输布功能则如同水泵本身,确保水分能够滋润干涸的土地。如果脾肾阳气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都出现虚弱,或是三枢(特别是少阳之枢)不畅,导致阳气内郁不能正常布展,津液就无法上承于口,从而引发口渴。一旦津液输布出现障碍,这些津液便会下渗至膀胱,形成消渴病的另一个主要症状——多尿。此外,消渴病还有一个典型的症状是多食。在中国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孔子也曾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因此,很多人认为食欲旺盛是福气的象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食量过大往往预示着脾阳开始衰弱。这就像给小马拉大车,初期加鞭,它或许能拉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马会逐渐力不从心,无法继续拉动。同样地,脾阳在初期可能处于代偿阶段,但当它无法继续代偿时,就会突然崩溃,最终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二、怎样扶阳气?
笔者多年从事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认为消渴病之发生、发展,自始至终都和阳气密切相关,简而言之,消渴病的病机就是:脾肾气(阳)亏虚,枢机不利。所以在治疗方面着重固脾肾两本,畅达三枢,扶阳气和畅通阳气之道路要贯穿在消渴病的治疗始终,并且扶阳不忘补阴,于阴中求阳。
1.固其两本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其中“两本”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两本”,指的是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指的是肾脏,它是生命的根源,蕴藏着元阴元阳,是人体五脏之阴气和阳气生发的源泉。正如《景岳全书》所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脏的功能至关重要,它是生命的起点。肾脏如同我们人体的太阳,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温暖。而后天之本,指的是脾脏和胃。脾脏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都依赖于脾脏的运化功能。脾脏与胃相表里,共同承担着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任务。它们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和养分,因此被称为后天之本。在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肾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推动和固摄作用就会失常,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引发痰饮、水肿等多种病症。而脾主运化水液,如果脾气健运,体内各脏腑组织就能得到充分滋润,水液代谢也能保持平衡。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肾阳脾阳的不足会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是危害生命健康的元凶,能引发多种并发症。这就好比社会现象中正气不足,歪风邪气就会盛行、肆虐无常一般。因此,治疗的根本在于固护脾肾阳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伤寒论》非常注重“扶阳气”,而扶阳只有扶脾阳、肾阳才是扶阳的根本。代表方有苓桂术甘汤、茯苓四逆汤、理中丸、附子理中汤、真武汤、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五苓散等。这些方剂在治疗过程中既扶脾肾阳气又兼有祛邪的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2.和畅“三枢”
阳气的异常不仅关乎其盛衰问题,更与阳气升降浮沉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这里,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比喻。脾肾阳气两虚,好比自然界失去了太阳或者太阳的热力减退——这是阳气的绝对不足。然而,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太阳依旧高悬,但乌云遮住了光芒,阳光无法直射大地。这时,我们需要驱散乌云,恢复阳气的正常流动。在人体中也是如此,有时病人表现出阳虚的症状,但问题的根源在于阳气运行的通道出现了障碍。体内阳气要正常运转,需要通过各种“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朱济公解释说:“阴阳出入,故谓之门”。这些“门”是调节人体阴阳的关键,必须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保持同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门”的开合机制至关重要。门轴是决定门开合的关键,正如人体中的“枢”一样。《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阳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这实际上描述了少阳之枢、少阴之枢和半上半下之枢三个关键的“门轴”。开合枢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关系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机的升降。一旦开合枢出现问题,人体的平衡将被打破,疾病也就随之而来。因此,调理开合枢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伤寒论》中提到的小柴胡汤、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都是调理这些枢机的有效方剂。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加减用药,或单独调理枢机,或与温补脾肾阳气的方法结合使用,往往能取得显著的疗效。3.阴中求阳
《易经》有言:“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阴阳互为根本,如同树木需要根系吸收养分,水域需要源头保持流动。若只注重扶阳,而忽视阴的补给,阳气便可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医圣张仲景深谙此道,他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个治疗消渴病的名方——肾气丸。这个方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大剂量的补阴药如干地黄、山药、山茱萸等为主,配以小剂量的温阳药如桂枝、附子。这种配方的思路正是“阴中求阳”的体现,通过养阴药的补给,使阳气得以生化无穷。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在治疗消渴病时,除了温补脾肾阳气外,还会建议患者同时服用中成药消渴丸。消渴丸中含有大量的养阴药如地黄、花粉等,与温阳药的配合使用,可增强治疗效果。这种“阴中求阳”的思路,使得患者在温补阳气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
三、怎样护阳气?
南方在五行中归属于火,常常给人以炎热、温暖的印象。确实,地处南方,气候相对要比北方温暖得多。在南方的家中,我们常常穿着短衫,享受着冷气,舒适地观看神舟升空的壮观景象。而与此同时,遥远的北方酒泉地区,却是雪花飘飘,寒风凛冽。南方所获得的太阳阳气确实比北方更为丰沛,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阳气的特性并不仅仅在于升发,它同样也需要收藏。《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句话明确指出了阳气的重要性,即阳气的秘密性和稳固性。正如拳头打出去需要收回来,才能再次打出去一样,人体的阳气也需要收藏和养护。然而,在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相对暖和,人的活动时间较长,汗出较多,导致阳气耗散得更快。这种情况更容易导致阳虚的出现。因此,尽管南方在五行中属火,阳气旺盛,但人们仍需注意阳气的收藏和养护,避免因过度耗散而导致阳虚。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我们需要注重阳气的养护和收藏,以便在享受南方温暖气候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除了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在房事上有所节制,惜精节欲,以保护肾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天人一致”,固护阳气,从而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