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以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据我国22个省市的初步调查,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0.6/10万,较西欧和美国低。糖尿病在北方较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在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确切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当胰岛素分泌减少至正常的90%以上时即出现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I型糖尿病患者起病较急骤,多有感染或饮食不当等诱因。其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但婴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发觉,很快即可发生脱水和酮症酸中毒。儿童因为夜尿增多可发生遗尿。年长儿还可出现消瘦、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体质显着下降症状。约40%糖尿病患儿在就诊时即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这类患儿常因急性感染、过食、诊断延误、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等因素诱发,多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减少,恶心,呕吐,腹痛,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粘膜干燥,呼吸深长,呼气中带有酮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体温不升,甚至嗜睡,淡漠,昏迷。常被误诊为肺炎、败血症、急腹症或脑膜炎等。少数患儿起病缓慢,以精神呆滞、软弱、体重下降等为主。
儿童1型糖尿病有特殊的自然病程: 1、急性代谢紊乱期:从出现症状到临床确诊,时间多在1个月以内。约20%患儿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0%~40%为糖尿病酮症,无酸中毒;其余仅为高血糖、糖尿和酮尿。 2、暂时缓解期:约75%的患儿经胰岛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下降、尿糖减少或转阴,即进入缓解期。此时胰岛β细胞恢复分泌少量胰岛素,对外源性胰岛素需要量减至0.5U/kg以下,少数患儿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胰岛素。这种暂时缓解期一般持续数周,最长可达半年以上。这只是个暂时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能误认为孩子的糖尿病已治愈。 3、强化期:经过缓解期后,患儿出现血糖增高和尿糖不易控制的现象,胰岛素用量逐渐或突然增多,称为强化期。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增多等变化,增强了对胰岛素的拮抗,因此该期病情不甚稳定,胰岛素用量较大。 4、永久糖尿病期:青春期后,病情逐渐稳定,胰岛素用量比较恒定,称为永久糖尿病。具体诊断,需经内分泌科医生根据上述临床症状,结合血糖等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糖尿病是终身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及精神心理治疗。治疗目的是:消除高血糖引起的临床症状;积极预防并及时纠正酮症酸中毒;纠正代谢紊乱,力求病情稳定;使患儿获得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预防并早期诊断并发症(微血管继发损害所造成的肾功能不全、视网膜和心肌等病变等)。 新诊断的患儿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儿一般应住院治疗。病情控制稳定后,可安排出院,门诊长期定期复诊,复查。
特别推荐:
兰启防院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政府引进的优秀人才,福建省基层老中医专家,医院院长、龙岩市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原医院院长、医院副院长、厦门市政府引进的重点人才、厦门市十佳青年医生、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老中医专家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香港中医执业医师等。年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与临床工作,擅长于糖尿病专科与中医疑难杂症,为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及中医专业学科带头人。在福建省率先建立“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科”和“糖尿病强化治疗专区”。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8项,荣获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家级等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应用独创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平衡疗法诊治糖尿病及各种慢性并发症与代谢综合征和中医疑难杂症等,研制系列有效专方,疗效显著,享誉海内外。
(预约健康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