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主任,主治医师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引起的截肢、失明、冠心病、脑梗死等更是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在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海珍主任帮助大家来认识糖尿病,并指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哪些事项。
糖尿病发展趋势:“一高三低”
糖尿病在30年以前还是一个少见病。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病呈突飞猛进趋势。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为0.67%,年飙升至11.6%,增加了17倍;另外,还有强大的糖尿病后备军。目前调查糖尿病前期率为50.1%,那就是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有1.亿名糖尿病患者及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这意味着,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集中在中国;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呈现“一高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
发病率高,主要是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简单说就是吃得好了、动的少了,人体储备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日积月累,导致胰岛负担过重,发生糖尿病;当然,糖尿病的发生还与环境、情绪等有关。
“三低”主要是与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有关。很多糖尿病患者初期并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许多都是在体检或就诊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也是缓慢的、隐匿的,因此大家对其危害并不会立刻感知或体会到,这就使得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不急于去求医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王海珍:早防早治可降低糖尿病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急性并发症及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虽然急性并发症死亡率高,但由于发病率低,且医患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增强,对整个社会来讲,危害其实并不大。对社会危害大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导致失眠、糖尿病足导致截肢等。慢性并发症基本是不可逆的,一旦血糖高于正常,即便没有症状,其危害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因此,预防要好于治疗。
糖尿病人居家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友首先要对糖尿病知识有所了解。对于糖尿病既不轻视,又不能有太大压力。保持情绪稳定,要坦然接受,充满控制疾病的信心。糖尿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可被控制。
2、饮食上要大致了解需摄入的总热量。需定时定量进食,尽量使菜谱多样化,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适量水果、多吃蔬菜。总体上保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和煎炸食物。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一些点心和糖果,在出现低血糖时及时服用。
3、要知道运动的重要性,适当锻炼,控制体重,能够消耗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抵抗力。有利于血糖及其并发症的防控。
4、如果通过饮食运动仍不能控制血糖,就需及时启动药物治疗。降糖药物要规范,掌握好吃饭、吃药时间,不要自行随意增减量。遇有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病程中尽量避免低血糖。
5、糖尿病的监测也非常重要,没有糖尿病相关指标监测,犹如航行没有方向,治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用的监测指标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尿常规,还有血生化、眼底检查、神经传导检查、血管评估等,需据具体情况由医生给出建议。
王海珍主任表示,就医疗技术而言糖尿病尚不能根治,也就是患病以后,我们一辈子都需和其打交道;但也不必灰心,只要重视起来,多与医师沟通,加强诊疗管控,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的;这样,糖尿病对我们健康的危害就会减到最小程度;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糖尿病!
编辑:信息科审核:李永健
信息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