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那里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10/8833187.html
01糖尿病的概要及类型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综合疾病,目前无法根治。糖尿病是由饮食,环境,药物,遗传因素导致的,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不足而出现的血糖代谢紊乱,长期慢性高血糖会导致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心肌梗塞、脑溢血、失明、肾功能衰竭和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是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现有医学条件下,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病情无法逆转,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当前糖尿病主要有三种类型: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其中I型糖尿病占整体糖尿病患者约10%左右的比例,且该比例有上升趋势,I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II型糖尿病患者占据约90%左右的比例,II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浓度,病情较为严重的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通常在妊娠的第二第三孕期影响怀孕,通常作为短暂性疾病存在与妊娠期间,在妊娠结束后便会消失,若情形较为严重的需要口服相关药物或者使用胰岛素。
02糖尿病药物的种类及使用占比1、截至目前,全球共发现、发明了约九大类主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格列奈类、GLP-1类、DPP-IV抑制剂类、SGLT-2抑制剂类。
1)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使HbA1c降低1.0%-1.5%。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2)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可降低HbA1c1.0%-1.5%,并可减轻体重。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3)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
4)胰岛素: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胰岛素又可分为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等。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5)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TZDs可使HbA1c降低0.7%-1.0%。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TZDs的使用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
6)格列奈类: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将HbA1c降低0.5%-1.5%。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略轻。
7)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8)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可降低HbA1c0.4%-0.9%。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9)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SGLT-2抑制剂降低HbA1c幅度大约为0.5%-1.0%,减轻体重1.5-3.5kg。SGLT-2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生殖泌尿道感染。
2、各类可用于高血糖治疗药物的药物机制和代表药物:
从当前中国糖尿病药物销售情况来看,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和全球市场的销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中美两国糖尿病药物市场来看,胰岛素均占据中国及美国抗糖尿病药物市场最大份额,市场份额分别为46.1%及54%。目前双胍类、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类等已上市几十年的传统口服药仍为主流,因为该类药价格相对便宜、降糖效果显著、具有餐后降血糖作用。由新型药物DPP-4、GLP-1和SGLT-2带来的销售收入比例远不及全球其他发达国家,尚处于萌芽阶段。按照销售统计,DPP抑制剂及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SGLT-2抑制剂则为美国市场首三类抗糖尿病药物,其总销售额占市场份额的42.6%。
来源:华领医药招股书、年度报告、EvaluatePharma、国际糖尿病联盟、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在我国,排名前十的糖尿病中半数为胰岛素类药物,其余皆为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等常见传统药;全国范围内,非胰岛素药物市场则被最新的降糖药占据,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以及SGLT-2抑制剂,其中GLP-1机制的两种药物在降糖药物销量排行中位列前五。中国与全球范围内降糖药销售前十名对比如下图:
中国GLP-1药物比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在中国上市时间较晚(年),另外相比胰岛素和其他传统降糖药来说费用更加高昂。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本文摘自:金汇通投资《简报》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