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6175265.html
年的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AccesstoDiabetesCare”,旨在呼吁全社会给予糖尿病患者关怀帮助。糖尿病患者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特别是初次诊断糖尿病的患者。早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会大大减少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管理病情,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中国糖尿病呈上升趋势,还未进入“平台期”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上升,年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相比年成人糖尿病患者增加了万。按照增长趋势预计到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会达到7.亿。而糖尿病患者人数,中国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亿人,患病人数多、并发症严重、发病年轻化及防治效能差,使得中国糖尿病防控面临空前巨大的挑战。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母义明教授表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但防治观念及血糖控制并不理想,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均不足50%。中国糖尿病患者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到目前为止,也没看到糖尿病患病率达到所谓‘平台期’。就像新冠肺炎防控一样,得到控制了,或者说达到平台期了,新增患者人数逐渐下降了,糖尿病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社会原因,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第二个就是生活方式原因,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高糖高碳水的饮食习惯,配合不健康的作息以及普遍缺乏合理运动,进一步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
持续增长的患病率,加上不达标的治疗率和血糖达标率,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正在面临失明、肾衰、心脏病、中风、下肢截肢等巨大的并发症风险。要实现健康中国,从宏观角度而言,要持续推进和普及糖尿病防控知识,帮助公众提高对糖尿病的疾病认知水平。
保护胰岛功能,助力血糖管理
胰岛功能的下降或功能不全,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母义明教授表示,相对于西方的患者而言,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害更加明显,导致血糖不稳定、餐后高血糖偏高,并且我国患者的餐后血糖增幅更大、血糖波动更大。中国糖尿病患者有此特点,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人群当中,β细胞(主要用来分泌胰岛素)功能减退的情况比西方国家更快,也更严重。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改善β细胞功能对于成功的血糖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DPP-4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DPP-4活性来延缓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降解,增加循环中活性GLP-1水平。GLP-1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GLP-1受体结合后,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其增殖,抑制其凋亡,增加胰岛β细胞的质量,进而改善胰岛功能。
据母义明教授介绍,国内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其中约60%患者是由于肠促胰素减少导致的高血糖。肠促胰素类糖尿病药物也被称作DPP-4抑制剂(即二肽肌肽酶-4抑制剂),这类药物的降糖效果是一种生理降糖,仅需调动内源性降糖能力,通过肠促胰素来促进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因此它几乎不会造成低血糖危害。
据母义明教授透露,DPP-4抑制剂主要包括了众多类型的列汀类糖尿病药物,其优点是方便,一天就一片;同时其应用安全,几乎不会引起低血糖;此外其副作用像胃肠道反应、头晕等都很少见;另外其属于百搭药,可以与绝大部分糖尿病药物联用。
“除了老年患者,DPP-4抑制剂也很适合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使用。”母义明教授解释,“国内糖尿病患者有近一半在45岁以下,他们生活节奏快,忙碌起来定时服药、按进食量来评估用药量难以实现。而DPP-4抑制剂只需每天服用一次,更贴合他们的生活节奏。”
积极应对心理问题,赋能糖尿病管理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的治疗,心理干预也将进一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管理的五架马车,在我看来,现在应该有第六架马车来助力,也就是心理干预。“母义明教授表示。
据悉,糖尿病患者70%~80%都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饮食紊乱、恐惧、失眠等。母义明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从情绪低落到严重的精神疾病,各种情绪问题都会对糖尿病管理产生影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疾病管理也至关重要。
“正确的疾病认知、积极的治疗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将是糖尿病患者取得这场‘抗糖’战役胜利的关键。”母义明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