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卷王”为首的时代
不少身心俱疲的打工人
都梦想过上“咸鱼”的生活
放肆吃喝、躺平刷剧
别提有多爽歪歪
然而
在“快乐肥宅”的麻痹下
不少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
成为糖尿病“候选人”
(泛指血糖异常
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确诊阶段)
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前期
简称糖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往年的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
就有1人是糖前期
那么
年轻人是怎么被糖尿病盯上的?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前期?
糖前期一定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吗?
日常生活该如何防治呢?
11月14日(周二)
是世界糖尿病日
带大家趣味了解
关于糖尿病的那些事儿~
你是怎么被糖尿病盯上的?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肥”“宅”
上班一坐一整天
下班一躺一整天
已经成为了大多数
都市打工人的“标志”
若此时的你
既没有管住嘴,还没迈开腿
(例如:左手撸着大烤串
右手捧着“快乐水”)
大量的葡萄糖进入体内
无处消耗
开始囤积成脂肪
形成“大象腿、啤酒肚”
过多的脂肪含量
则会加大体内胰岛素的需求
引起血糖的代谢异常
简单来说
就是你的血糖指数
会biubiubiu的飙升
长期以往
糖尿病就“赖上”你了
你是怎么被糖尿病盯上的?
方法很简单:做筛查!
由于糖尿病前期
一般较少出现糖尿病的典型
“三多一少”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因此,定期做筛查是关键!
筛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以及
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
(只做空腹血糖,漏诊率高,双管齐下更全面哦!)
健康人群:
空腹血糖<6.1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如果你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
就是属于糖尿病前期
筛查建议多久查一次?
但如果你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年龄≥40、“肥宅”人群、
糖尿病家族史、
妊娠期糖尿病史、
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史
建议将血糖筛查列入
每年的健康体检中
一年筛查一次
首次筛查结果:正常
可以2-3年做一次复查即可
首次筛查结果:糖前期
宝子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抓紧“悬崖勒马”
咨询内分泌科医生
找到发病诱因,并加以改善
每6个月复查一次血糖指标
避免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
糖前期一定会发展为糖尿病吗?
不一定!
糖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
但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状态
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
是可以控制血糖水平的
从而积极避免
糖前期发展成为糖尿病
但是,如果不采取措施
继续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
糖前期可能会逐渐恶化
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调查的数据显示:
每年约有5%~10%的人
发展成糖尿病
日常生活该如何防治?
少油低油烹调:
以凉拌、清蒸、水煮、炖炉、烤的方式,取代油煎、爆炒、油炸。
选择瘦肉:
饱和脂肪易使胆固醇沉积血管壁,畜禽类每天建议摄入肉40~75克,可以选择用白肉(如鱼肉、鸡肉)代替畜肉。
选择植物性油脂:
避免猪油、牛油等动物性油脂,降低饱和脂肪摄取,建议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的植物油,例如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等。
避免加工、油炸食品:
油炸零食的含油量高,不仅容易发胖,其中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加重心血管负担。
少糖增加粗粮摄入:
白米饭、面制品等精制淀粉在加工过程流失大量营养素,且食用后易影响血糖波动,建议增加粗粮的摄入,可用玉米、红薯等粗粮代替精细的白米饭,延缓血糖上升。
减少糖分摄入:
蛋糕、冰淇淋、甜甜圈等富含精制糖的甜食应少吃。
多吃新鲜蔬果:
建议每天摄入~克新鲜水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果汁不能替代水果的摄入。
少喝含糖饮料:
以白开水或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汽水、果汁、奶茶等含糖饮料)更健康。
最后,内分泌科医生提醒大家:
大部分的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从一个健康人到确诊糖尿病
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早防,早治,早受益!
守护健康从当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