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医学科
么颖刘孜卓柴艳芬
糖尿病运动疗法是指病人徒手或利用器械借助自身能力,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方式获得全身运动功能,达到增加体能消耗、减肥及降低血糖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人在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运动与实施相关护理措施,更有利于对糖尿病病情的稳定。有报道称我国不足5%的糖尿病病人能进行持久而规则的运动。绝大多数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饮食控制其次,对运动疗法重要性认识不足而缺乏足够重视或往往予以忽视。事实上,辅以运动疗法更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和并发症的减少。但是,运动中如不注意相关问题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易引起血糖波动甚至发生低血糖。急诊中常有糖尿病病人在不当运动后就诊。
糖尿病运动疗法历史
我国隋朝名医巢元方在他的《诸病源侯论》一书中写到:糖尿病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朝王朋在《外台秘要》中记载,糖尿病病人“不欲饱食便卧,也不宜终日久坐。”这是最早有关运动疗法与糖尿病的记载。年,美国著名糖尿病专家Joslin提出糖尿病治疗的著名“三驾马车”理论,即把糖尿病治疗的“饮食、运动和胰岛素疗法”喻为古战车上的三匹战马,提倡把运动安排到糖尿病病人每日的生活日程中去。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糖尿病与运动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后,对糖尿病病人的运动疗法才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病人的益处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病人有很多益处(见下图)。肥胖是胰岛素靶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运动时,肌肉血流量明显增加,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葡萄糖摄取和消耗增加,使血糖浓度下降,减少降糖药用量;持久合理运动,能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起到减肥作用,能维持理想体重;长期规律运动,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态良好、强身健脑、增强抗病能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长期坚持运动疗法不仅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还可减少其并发症。有人观察,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人如能持续坚持运动锻炼辅助阿卡波糖治疗更能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运动疗法适合哪些糖尿病病人
运动疗法并非适用所有糖尿病病人,特别适用于生活完全能自理的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人,不适合伴有急、慢性并发症、合并症或营养不良(见下图)的糖尿病病人。如果糖尿病病人选择或应用运动疗法不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甚至可能会危及病人生命。因此,糖尿病病人进行运动疗法前,应经医生检查和指导进行,以防不测。
运动疗法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运动量及运动时间,长期坚持是运动疗法行之有效的基础。运动疗法内容丰富、方式(见下表)和种类多样,例如家务劳动、上下楼梯、散步、做广播体操、太极拳、跳舞、骑自行车等;身体条件允许者,可行慢跑、打球或登山等。运动前,要知己知彼,因地因时制宜,据情而做,量力而行。
对运动疗法的要求
实施运动疗法涉及诸多环节因素,除因人而异地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量之外,还要知道运动时间一般在餐后1~2小时运动为好,不要空腹运动。如无时间,每周进行3~4次运动,两次运动时间间隔1~2天;如有时间,每天一次运动最好。开始每次10~15分钟,此后逐渐增加每次运动时间,直至延长到每次60分钟为宜。运动疗法应定时进行,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疗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收到应有疗效。
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为了保证糖尿病病人能从运动疗法中获益,减少不良反应,进行运动疗法时应注意如下问题:①进行运动疗法前,医院进行体检,最好听从医务人员建议,在他们指导下选择合理的运动疗法,特别是有不同程度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如肾病、糖尿病足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②需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运动前选择腹部皮下注射,以防运动促发低血糖;③运动时,要选择合适衣服和鞋袜,结伴而行,不要自行其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特别是老年病人更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备用预防心血管疾病发作的药品及低血糖饮品,带上与家人或医生联系的手机号码);④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宜由弱到强,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可逐渐延长;⑤运动环境宜选择在安静、空气质量好、交通安全及医院较近的地方。避免在风雨、酷暑盛夏或寒冬腊月时间运动;⑥运动时出现轻度心悸、气短,经短暂休息即可恢复者无碍。进行中度强度运动时,心率不超过(-实际年龄)×55%~75%。如运动时反复出现心悸、出汗、头晕及恶心等,多为低血糖表现,休息不缓解时,饮用低血糖饮品,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此后,运动前应减少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⑦运动后翌日仍感到疲劳者,是因运动量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骤然运动而非逐渐适应所致。此时,应进行体检后再对运动项目、运动量及时间进行适当调整;⑧运动后不宜大量进食,以防血糖波动;⑨运动中注意避免跌摔伤,要知道糖尿病病人的伤口不易愈合。进行运动疗法的病人,应定时自测血糖,据情与医生一起研究修改治疗方案。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急诊人更应重视慢病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