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在中国,有10%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这个比例意味着在你的亲戚朋友中,一定有糖尿病患者。
过去你可能认为糖尿病只是一个温和的疾病,但事实上,它却是不折不扣的“慢病之王”:
①发病早期毫无征兆、难以察觉;
②一旦发作,几乎无法治愈、难以逆转;
③本身不致死,但会导致各种致命的并发症。中国有33%的肾衰竭患者、50%的失明患者、60%的截肢患者,都是糖尿病导致的。
糖尿病虽然很凶险,但我们也有办法离它远一点。「得到」作者、生命科学家王立铭,特意制作了一篇关于糖尿病真相的清单,强烈建议你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
糖尿病的成因
1.1型糖尿病更多是一种免疫疾病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虽然两者名字相近,但病因完全不同。1型糖尿病更多是一种人体免疫性疾病:人体免疫细胞错误攻击了正常的胰腺beta细胞,导致胰腺beta细胞大量死亡,造成能降低血糖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居高不下,最终形成糖尿病。2.2型糖尿病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研究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比如缺乏运动、吃太多动物脂肪、失眠等等,特别是肥胖。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提升了整整一倍。所以相对于1型,2型糖尿病更普遍,也是我们更应该预防的一种糖尿病类型。糖尿病的检测
3.糖耐医院查空腹血糖值,但它其实并不靠谱,有超过70%的糖尿病前期的状况,光查空腹血糖根本测不出来,“糖耐量检查”更为准确:空腹状态先抽一次血,然后喝下高浓度的葡萄糖糖水,此后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分别抽血看血糖水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要保证每年做一次糖耐量检查。这包括: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人、家族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是数值已经偏高的人。4.餐后血糖检查如果你不是以上的“高危人群”,又觉得糖耐量检测太费时间,那么可以每年做一次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检查。简单来说,就是既不空腹,也不喝糖水,在吃完早饭后的2小时,抽血化验血糖。虽然牺牲了一些精确性,但省了很多时间,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粗糙的糖耐量检查。5.糖尿病前期依然可以恢复健康如果检查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千万不要慌张。因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真正到来前,身体对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只要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及时作出调整,完全有可能阻止自己滑向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
6.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摄入精加工淀粉在中国人的饮食中,主食的比重很大,像白米饭、白面粉这类精加工的淀粉,会导致血糖的剧烈波动,这很可能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在饮食上,除了多吃蔬菜、少吃糖、少喝酒等,尤其要注意少吃精制淀粉,尽量多吃粗粮和杂粮。
7.调整生活习惯,增加运动管住了嘴,还得“迈开腿”。建议你每天花半小时左右进行轻体力活动,比如饭后散步、健身、在家里打扫房间都算。你可别小看这些行为,通过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的治疗
8.1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是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诞生于年的胰岛素是首选的第一药物。目前,人类已经拥有各类短效、长效的胰岛素,也有了能调节胰岛素释放量的胰岛素泵;胰腺细胞+人工材料的混合胰腺、利用干细胞技术制造的纯生物胰腺,可能都会在5-10年或者更远的未来,陆续登场。9.2型糖尿病的“第一神药”是二甲双胍每天全世界有超过1亿人,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更神奇的是,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能有效延长人的寿命。虽然如此管用,但其实对科学家来说,二甲双胍仍是个谜——它为什么能够降血糖?为什么能抗癌?甚至为什么能延长人的寿命,目前都不清楚。10.虽然糖尿病目前仍然几乎无法治愈,但是新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的希望之光,比如减肥手术、精心设计的饮食和生活规律。最后,简单一句话就是——或许在未来,我们真的有逆转和缓解糖尿病的可能。糖尿病是一种凶险的疾病,又离我们很近,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推荐你学习《给忙碌者的糖尿病医学课》。王立铭老师会从底层科学原理、临床医学实践、日常生活管理三个维度,带你彻底理解糖尿病。不管你是已经不幸患上了糖尿病,还是亲戚朋友中有糖尿病患者,都强烈建议你加入学习。
▽戳此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