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464182.html
每天扎3针,连扎20年,你是什么感受?
现在,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心:
我有糖尿病,会遗传给我的孩子吗?
我家里爸爸妈妈糖尿病,我怎么办?
我们开门见山地说,糖尿病是可能遗传的。
历史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英国就有学者开始观察糖尿病的遗传问题,他研究单卵双胞胎糖尿病长达20余年,在年他总结了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调查分析,其中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一致性(即两个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90.6%,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54.4%,这说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更为显著。
简单来说就是
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比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
糖尿病是不会遗传的,但是会有遗传倾向。
对于2型糖尿病,具体的子女遗传糖尿病概率是多少呢?
如果父母亲任一方有糖尿病时,子女遗传糖尿病体质的机会是30%-40%;
若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子女遗传糖尿病体质的机率就增至40%-60%;
所以,父母患有糖尿病之子女,一定要特别注意,提防糖尿病上身。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得了2型糖尿病,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占了一半以上。
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具体的子女遗传糖尿病概率呢?
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患有1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一生中患上1型糖尿病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如果这个人的母亲是1型糖尿病,这个概率大约是3%。
如果他的父亲是1型糖尿病,相应的概率约为5%;
如果他的亲兄弟姐妹有1型糖尿病,他自己得病的概率约为8%。
相比而言,普通人一生中患上1型糖尿病的概率还不到万分之一。
非遗传因素
虽然糖尿病有遗传的可能性,但并不是说,自己有糖尿病,家人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别忘了,还有许多非遗传因素,是和糖尿病相关的。
这些非遗传因素包括:
1型糖尿病
病毒感染:目前已已经发现一些病毒的感染可能破坏胰岛β细胞,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
化学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作用,如某些老鼠药、四氧嘧啶等。
2型糖尿病
糖调节能力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空腹静脉血糖为6.1~7.0mmol/L)、糖耐量减低(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为7.8~11.1mmol/L),这两种情况发展成糖尿病的危险性很高,常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有时又被更加形象地称为「糖尿病预备军」。
多囊卵巢综合征;
超重、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
体力活动过少;
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调控能力将会下降。
总结
所以:糖尿病人的家属患糖尿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每年定期健检1次。
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尽早通过检测明确是否携带易感基因,且是何种易感基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并且通过定期检查尽早避免症状的出现。一般来看,我们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从小就要控制饮食和体重,定期体检。
快舒尔无针注射
不让“甜蜜”成为负担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