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液室,医院最忙碌的地方之一,
医院的输液室,
更是常常人满为患。
网络配图
最近,随着气温骤降,感冒的人数急剧上升。
感冒咳嗽去找医生看,医院,
还是路边小诊所,很多医生就直接说:输液吧!
不管是在患者印象里还是医生处方中,
输液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几年前,曾有权威数据显示:
我国一年医疗输液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平均水平。
然而,在这种“输液成风”的大环境下,
武汉有一位老专家,
却将“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当作红线坚守了22年……
而且,在不让患者输液的情况下,
他总是用很少的钱将患者的病治好了。
这位专家,医院呼吸内科陶晓南教授。
在很多武汉人眼中,
他是“大咖专家”,是药到病除的“神医”。
陶教授真的能做到门诊处方“零输液”吗?
医院门诊办,
记者调取了他近3年来的数千张门诊处方存档,
按月逐条查询,结果令人震惊!
三年
仅开一张门诊输液单还是“不得已为之”
自年以来,
他仅仅于今年3月8日开出过一张门诊输液处方。
虽然时间过去了大半年,
陶晓南教授还记得这张打破“零记录”的处方单,
笑称当时是“破例为之”。
陶晓南回忆,3月8日下午,
一位患者提出要开4天门诊输液。
根据其症状和检查结果,
他判断该患者患有支气管炎,肺部合并轻微感染。
他倾向于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
但该患者前一天已通过别的医生开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
只因当时没有拿到足够的药,
这才找他补开一张处方。
考虑到这位患者已经开始输液治疗,
在不违反治疗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陶晓南教授开出了近3年来唯一一张门诊输液处方。
他不仅自己几乎不开门诊输液处方,
还这样去教导他的学生。
劝退输液患者成家常便饭女白领要求门诊输液被拒
从年开始坐专家门诊以来,
他劝退了很多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
治疗效果却有口皆碑。
11月15日,记者曾陪同陶晓南教授坐诊。
他当天接诊27位患者,
仅对3人开出口服抗生素,
没有一例门诊输液。
几天前,
29岁的白领医院呼吸内科,
找陶晓南教授复查。
与首次就诊相比,她的咳嗽症状明显缓解。
陶晓南教授叮嘱她平时多观察,
注意不要受凉,避免刺激呼吸道黏膜。
“我之前咳了3个月,药吃了不少,但一直好不了。”
孙宁告诉记者,
患咳嗽前,她因受凉感冒,拖了半个月才治疗,
感冒症状很快好转,但咳嗽一直断不了根,
尤其是晚上咳得整夜睡不着。
医院就诊,
有的医生说是哮喘,有的医生说是上呼吸道感染,
吃药、输液都试过,病情就是不见好转。
陶晓南教授查看孙宁的X光片、血检结果,
均未发现异常,判断她是典型的感冒后咳嗽,
并开出处方——多休息、多喝水、
按时服用止咳药,总费用仅30多元。
“咳了这么久,不打针能好吗?”
孙宁不放心,提出打几瓶吊针,以求“好得快点”。
陶晓南教授回答:“感冒后咳嗽很常见,打再多消炎针都没用。”
他的门诊次均药费仅40元即使是轻微肺炎也主要靠口服抗生素控制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10月,
陶晓南教授的门诊次均费用为元,次均药费约40元,
人均药费占比仅21%。
“不滥开输液治疗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直接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合理诊疗应是医生最基本的底线。”
陶晓南教授说,
医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临床经验,
对患者应有责任之心,
不能让患者身心脆弱时还得承受无谓的“药物轰炸”。
为了对患者尽责,保证坐诊质量,
陶教授每天限挂号27个,
而且坐诊时间比规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
目的是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交流治疗方案等。
正因如此,他在患者中威信很高,
各地患者慕名而来,他的专家号一号难求。
陶教授经常对年轻医生们说:
“你们的手一抖,患者大几千块钱就没了。医生不光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这样的医学才有温度和未来。”
级医学生于凤娇感慨道,
她跟着陶晓南教授坐门诊一年多,
从未见他开过静脉注射门诊处方。
即使是轻微肺炎,也主要靠口服抗生素控制;
确有输液指征的,他一定会建议患者住院滴注,
外地患者则建议回到当地住院治疗。
输液病好得快是错的!
“以为输液病就好得快,是治疗误区。”
陶教授向记者解释,
人体血液内的抗生素浓度只有达到一定水平,
才有足够威力与细菌对抗。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使用较多的头孢、青霉素类抗生素,
都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在人体内代谢很快,需要每天滴注2至4次,
才能维持血液内的药物浓度,
而门诊输液一天一针,药物浓度较难维持。
“打个比方,抗生素进入体内准备和细菌作战,但后备军跟不上,连续反复几次后,不但没有消灭细菌,反而培育出更难对付的耐药菌。这也是很多人反复输液,但病情难以好转的原因。”
当心,输液有危害!
专家认为,输液是各种给药方式中危害最大的。
我们习以为常的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
等于一次小手术。
据了解,
输液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最主要的因素,
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39万人。
“输液被严重滥用,医患双方都有一定责任。”
陶晓南教授直言不讳地说,
一方面,很多患者误以为打针比吃药治疗效果好,却不了解滥用输液的风险,常常主动要求输液;
另一方面,出于利益驱动,医院和医生选择迎合患者要求,甚至主动热衷开输液处方。
53种不需输液疾病清单
事实上,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
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陶晓南教授表示,
解决过度输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转变医患双方的用药观念,
从制度上、技术上实现合理用药。
“不管怎样,医生心中一定要有病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应该考虑周全,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他说。
来源:楚天都市报
⊙注:本文由“万病不求人”综合编辑,为爱分享,禁止未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