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胰岛素还能停下来吗胰岛素用好还是不用

打了胰岛素还能停下来吗?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几乎每个医生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病情需要,医生建议患者应用胰岛素时,患者常常会忧心忡忡地问,“大夫,用上胰岛素之后,是不是就要一直用下去?”更有甚者,一听“胰岛素”,就连连摇头,“医生你别说了,我肯定不打!麻烦不说,打了就‘拿不下来了!”……在这些人看来,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每当遇到这样的患者,听到类似的话,医生往往有些哭笑不得,这是对胰岛素有多大的误解和冤枉啊!

实际上,胰岛素是胰腺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要说依赖,人确实对它有“依赖”,因为人体本身就应该具备适量的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这与人体缺水了口渴需要喝水一个道理。是水本身会让人成瘾吗?显然不是。而是人体的功能异常导致我们必须借助外力给它补充、纠正,维持人体的平衡性和舒适性,以免产生严重危害。

不同的是,人缺水了会发出信号——口渴,所以我们知道喝水。而人体缺乏胰岛素了,发出的信号则是——“高血糖”,但这种信号,因为不产生明显的症状,有的人往往不在乎,“我也没感觉,治疗它干啥?”

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慢性病,就在于它的危害是长期的、潜在的,患者早期往往并没有什么感觉,真正出现症状了,往往意味着出现了并发症,比如酸中毒、视力下降、肾损害等。这也是所有慢性病的共同特点,如高血压、痛风、骨质疏松等。笔者前几天还遇到一个熟人来门诊,一测血压,高压,问他为啥不吃药,他说我没啥感觉,不想吃,因为吃了就停不下来了。这和不想打胰岛素的人一个道理。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吃药与否,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得了慢性病,是不是就意味着没啥希望了?很多患者觉得悲观,其实,慢性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可防可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规范治疗,大部分慢性病的病人,其生活、寿命和普通人差别不大。

当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存在胰岛素缺乏,大部分早期糖尿病,其实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体内某些细胞接受胰岛素“迟钝”,而导致胰岛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出现高血糖。比如肥胖和超重者,往往就存在这种“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医生不会建议患者用胰岛素,而是采取先控制体重,再配合口服药物等方法。部分患者,体重控制下来后,血糖就会明显改善。也就是说,考虑到每个人的情况,以及胰岛素注射的不方便,医生并不会随便建议注射胰岛素。

那么,哪些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大体来说,有几种情况:病史长,胰岛功能已经衰竭者;口服降糖药量很大但仍然不能控制血糖者;出现紧急情况比如外伤、手术等;出现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肝肾功能不全等,往往需要启用胰岛素治疗。还有一种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的,就是1型糖尿病,大多数是儿童或者青年时期发病的。

回到起初的问题:打了胰岛素到底能不能停下来?结论是:不一定,要看具体病情。病史长达十几年甚至更长者,因为胰岛功能已经衰竭,往往需要一直用下去,以补充和替代自身的胰岛素。因为手术、外伤,或者临时血糖过高者,停用的可能性则很大。不管是不是继续用,甚至终生用,是由自身病情发展决定的,是为了控制血糖、为了减少患者并发症而才采取的优选方案,而不是因为胰岛素有“依赖性”和“成瘾性”。

一句话,胰岛素用也好,不用也好,请相信医生的选择都是为了让你更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iaigou.net/jbjc/9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