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46.html
“脾胃”一词,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吃西瓜、喝冷饮容易拉肚子,有人会跟你说是胃寒、脾胃不好;跟同龄的孩子相比,自家的孩子显得瘦弱、营养不良,有人会跟你说那是脾胃不好;经常容易感冒生病,抵抗力差,有人会跟你说是脾胃不好,中医将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对人来说十分重要,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调养,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将会给大家分享关于调理脾胃的健康话题
在讨论调理脾胃的健康话题之前,必须明确了解“脾胃”的概念,中医的“脾胃”仅仅是指“脾”与“胃”这两个器官吗?
在中医的理论当中,脾胃是泛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主要承担着化生气血的作用。脾胃就好比植物的根系,一颗种子从生根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根系的营养吸收。脾胃正如同大树的根系,为人的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能量。
一颗种子的饱满与否是由生产这颗种子的植物所决定的,种子的好坏是由先天决定,但决定这颗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由这颗种子所处的环境以及后天所获得的营养是否充足所决定。同样,出生后的婴儿能否正常发展,儿童能否茁壮成长,青壮年能否体魄健壮,正常孕育后代,老年人能否延年益寿,都有赖于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因此,中医将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虽然脾胃对于人体如此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脾胃的养护往往不被人们重视。
有些人见到美食,就抵不住诱惑,不停的吃、吃、吃直到吃不下为止;吃自助餐的时候为了“吃够本”,就要饿到“扶着墙进去”,饱到“扶着墙出来”、专挑海鲜、肉类来吃,暴饮暴食最伤的是胃;
朋友聚会、宴请客人,免不了喝酒,酒喝的尽兴了,但脾胃也伤的不轻,酒属于湿热有毒之品,经常喝酒容易引起脾胃湿热。
有时候加班加点赶工作,来不及吃饭,或者边吃边工作,又或者加班熬夜半夜加餐,饮食不定时,扰乱脾胃的生理节律,很容易损伤脾胃。
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喝冷饮,吃生冷的食物,像各种各样的冰冻饮料、冰淇淋、刺身等等,长期食用容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寒。
现代许多白领,工作繁忙,整天坐办公室,严重的缺乏运动,气血不畅,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有些人心情不好就不想吃饭,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焦虑、抑郁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由此可见,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让脾胃“很受伤”。
脾胃受损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的运作,脾胃好比是一家食物的加工厂,负责把食物加工成制造气血的半成品。胃主受纳,负责承载食物,为食物地消化提供场所;脾主运化,主导食物的消化过程,为消化食物提供动力。食物经过胃、小肠、大肠的逐级提取加工,精华部分经由“脾”输送到心肺来合成气血,废物则通过大小便来排出体外。
在脾胃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表现。脾胃运化失常就会导致食物消化不及时、消化不充分,引起胃胀、恶心反酸、食欲不振等;脾胃运化失常,生产效率下降,气血化生不足,人体缺乏气血推动,就会表现出倦怠乏力;人体缺乏气血滋养则会脸色暗淡萎黄,抵抗力下降;脾胃运化失常,食物加工不充分或食物滞留肠道,则会引起腹泻、便秘的问题。
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脾胃受损进一步加重,则会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甚至是癌症等。
中医历来重视脾胃的调养,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实都与脾胃有关。如果脾胃受损,身体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与抵抗力因此而下降,百病就会趁虚而入。要健康,脾胃不可不调!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尤为重视脾胃调养,提出“养生当以脾胃为先”的观点,认为调理脾胃是养生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有句话叫“先天不足后天养”,胎儿如果在孕育阶段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发育不良,出生后往往体弱多病。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脾胃的后天补养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的不足。当然就算先天强盛,也并不意味着后天没有后顾之忧,如果生活饮食习惯不佳,也会因脾胃失调而导致后天失养。
中医也有句话叫“虚不受补”,如果脾胃不佳,食补不仅不能有效的补养身体,甚至还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带来“上火”、“腹泻”、疾病加重等健康困扰。
所以说,要健康,养好脾胃是关键!
脾胃不好,要如何调理脾胃呢?
调理脾胃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补虚与健运。主要通过益气健脾以及和调脾胃的方法来调理脾胃。
益气健脾:常见的脾胃虚弱以补气健脾为主,最为经典的组合便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通过补气增强脾胃动力,加强脾胃功能。
和调脾胃包括许多方面,一般通过促进脾胃运转的方式来健运脾胃。如协调脾胃关系、清胃热、祛脾湿、行气助消化等都是和调脾胃的方式。
中医认为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其及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和调脾胃有利于脾胃运作。
有些人脾胃尤为虚弱,食用滋补药膳容易导致痰湿停聚体内,因此需要适当的食用行气消食的山楂、砂仁来行气助消化。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配合健脾益气、燥湿的白术,利湿健脾的茯苓,以及调和诸药、补脾益气的甘草,组成中医的经典配方“四君子汤”,达到补气健脾的效果。
干姜、丁香温脾、黄连清胃,温清并用,根据脾胃的一升一降的特点协调脾胃关系,配合砂仁、厚朴、山楂行气消食,达到和调脾胃的效果。
姜连伏佩与欣柑保都来源于张永臣教授所提供的脾胃调理配方,组方原则基本一致,欣柑保用了更为适合小儿体质的太子参,而姜连伏佩则是使用补元气效果更强的人参,适合脾胃损耗过度的成人。
脾与五脏的关系,以脾为例子
心与脾属于相生的关系,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劳神耗气,常见心脾两虚,通过补脾土来补益心血;
肝与脾则属于木克土的制约关系,肝与脾的关系在五脏中尤为密切,心情不好、肝郁气滞常常累及脾胃,使脾胃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常见胃口不好、腹胀等,通过疏肝的方式来健运脾胃;
脾与肾属于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肾属先天、脾属后天,肾需要脾的后天滋养,脾也需要肾的先天之精来支持,脾与肾也相互制约,当肾水泛滥导致水肿时,可通过健脾利水的方式来利水消肿;
脾与肺属于相生关系,肺气不足可通过补气健脾要促进气血化生来补养肺气。中医有句话叫“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容易导致水湿停滞,停滞在肺中则成为痰饮。痰多咳嗽除了要化痰止咳,适当的健运脾胃,有助于化痰。
中医讲求整体观念,多脏调养,养生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协调五脏关系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但无论何种养生方式,其核心都离不开对五脏的养护。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协作、相互调节,一脏有病往往会累及联系密切的脏腑,中医讲求整体观念,调理时多脏配合调理,惟五脏调和,养生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姜连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