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不当反伤身,祛湿健脾只需一个小动作

提起湿气大家应该都不再陌生了,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由于现代人的作息时间不规律.加之空调冰箱等现代产品的出现打破传统的应季特点,湿气缠身成了很多人尤为苦恼的事情。好多人几年如一日的奔波在祛湿这条大道上,但往往是祛了生,生了再祛,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很多人都知道祛湿可以吃薏米红豆粥,此粥具有祛湿的功效。不止享米有祛湿的效果,红豆也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很多人对于薏米红豆粥的祛湿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可为什么,很多人试过之后却没有祛湿效果呢?

其实,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于薏米和红豆的正确用法不了解,一直以为两样加水煮成粥就行。就这样,你已经至少犯了四处错误!

1.薏米做法错了

薏米固然有祛湿的效果,但享米性寒,如果直接拿来煮是会伤及脾胃!而脾是运化湿气的,如果脾脏受损,那祛湿不仅没效果,还会更湿。

正确做法:享米最好先炒过后再拿来煮粥。炒过的薏米,药性更温和,祛湿效果比起生薏米更强。

2.加入大米

很多人煮此粥的时候会加入大米,却不知道这一举动会给自己身体带来更多湿气!享米和红豆本身是不含湿气的,所以怎么熬都不会稠,汤很清。中医就是靠这种清的性质,祛除体内湿气。但如果加入大米,那只会有反效果,大米长在水里,本身就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加入大米的粥一般都会很粘稠。加入大米味道是更好,但把薏米红豆的效果都抵消掉!

3.煮法错误

薏米和红豆本身都很硬的,要煮烂就需要很久,如果没煮烂,那营养和药性都出不来。

正确做法:提前将享米和红豆用温水浸泡两个小时,如果没浸泡那就煮多一个小时。

4.错误的祛湿观念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祛湿和健脾是互相有关联的,导致了只祛湿不健脾的现象。脾脏主运化,控制体内水液平衡,排出湿气都是脾脏的功劳。如果脾虚,湿气会更重,湿气更重那脾脏就更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不仅要祛湿,还得要健脾!

总结上面这4个错误,只有材料的做法、用法和煮法正确了,那才是祛湿的良药。所以不要以为随随便便煮个粥祛湿就行了!

小编在这里说一下正确的方法:

1.如果要煮享米红豆粥,那么就提前两个小时,用温水将享米和红豆浸泡。

2.加入足量的水,再放入适量的享米和红豆。

3.等第一次水开后,关火闷上半个小时。

4.然后开火煮开后再关火闷上半个小时。

5.放入调味后即可食用。

跟着这些步骤做出来的粥,口感更好,而且不会让祛湿的功效减弱!

祛湿这么麻烦,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预防湿气的产生呢?

(1)少吃盐,少吃油腻,多健脾

“重口味”容易吸引湿气,因为盐太重,过分油腻的东西会加重脾胃负担。所以,平时饮食要少吃多盐油腻的食物,多吃五谷易消化的食物。

(2)可以在做菜的时候,适当地放入一点香料

比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这些东西有振奋阳气的作用,比如四川那里湿气重,所以麻辣类的食品就是很盛行,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运动排汗。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体内湿气排出体外。

(4)排湿机。南方的夏天比较潮湿,建议家里经常用现代一些排湿工具排排湿气,保持室内干燥。

预防归预防,但如果您的体内已经聚积了很重的湿气,已经表现出一些不适的症状,那么,我们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单靠预防是没有作用的。就好像一个人身上长了肿瘤,你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将它拿掉,否则,你再怎么预防,这个肿瘤都已经在你身上了。

那么,如何快速有效彻底地祛除体内湿气呢?

导致体内湿气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比如经常淋雨、穿半干衣服、头发不吹干、着凉、居住环境过于潮湿等;

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一是因为过量食用垃圾食物,香精、色素等垃圾聚积,障碍我们经络的畅通;二是身体内阳气不足。多是因为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使脾胃缺少了运化水湿的动力,导致体内湿气聚积。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

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话说:“是药三分毒”再好的中药,或者中成药,都是要经过肝肾的,容易在调理的过程中出现“治了这头损那头”的现象。今天,小编带给大家一款比吃药更为简单、易行、高效的祛湿方法,这是目前祛湿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它就是穴位贴敷(小编自己也每天都用的方法)。

在《医院配方》一书中,载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药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种药熬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搅拌成膏,制成膏贴。

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常多疾病。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此后渐渐流传于民间,经现代科技改良制成药包贴敷足底涌泉穴叫酵素足贴。

这是一种中医外治的方法,在清代配方的基础上,加入发酵一年的生姜和艾草,使祛湿功效成倍增长。同时,艾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种纯阳性的东西,它在祛湿的同时,可以给身体注入阳气,从而达到一个温补脾胃的功效。

如果坚持每天贴敷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贴敷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手脚冰凉、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便秘、风湿等疾病。

湿气重并非仅仅引起齿痕舌和大便溏稀这么简单,毕竟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身体的其他症状会越来越加重,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起初湿气重的人只是感觉舌像异常,大便溏稀不成形、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久而久之还会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湿气还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容貌,表现在皮肤上会出现长斑长痘,暗黄无光;表现在体型上就是水肿肥胖,大腹便便;表现在精神气色上就会出现无精打采,困乏无力。

湿气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症状呢?(更多湿气问题咨询







































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iaigou.net/jbjc/4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