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6章是阴谋还是阳谋为什么会有人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https://m.39.net/pf/a_4819680.html
大家好,我是雅风,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36章。这一章是颇具争议的一章,正是因为这一章,老子被很多人看成是谋略家,甚至说老子是阴谋家,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先看一下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一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既不合情,又不合理,也不合法。前四句中的四组动态的相反相成的概念让人一下就想到了阴谋这两个字;柔弱胜刚强又给人一种不合理的感觉,而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又分明与现在的有法可依的普法宣传以及军事强国的思想格格不入。真的是这样吗?这就是本章颇具争议的主要原因。那么老子一生光明磊落,宅心仁厚,致力于传播大道,怎么可能是一个阴谋家呢?所以说这一章解读起来必定费些周折。这一章中,“固”字出现了四次,在帛书版本中写做“古”,应该都是“故”的通假字,是原因,缘故的意思。本章有两个生词:一个是歙,xi,通“翕”。收缩,收敛的意思。另一个是微明:意思是微妙的明示,细微的征兆。我先简单翻译一下:想要收敛它,必定是因为它过于扩张,想要削弱它,必定是因为它过于强大,想要废止它,必定是因为它过于兴盛,想要夺取它,必定是因为它得到的过多。这就是大道微妙的明示,柔弱能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与甲兵不可以拿来炫耀,不能用来威慑人民。这一章紧接上一章继续讲道的用之不尽的功能,而道最大的功能就是调节和指引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指导统治者如何做到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我们在第二章的时候就讲过,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矛盾对立统一体,而阴阳是互动的,在符合一定条件时,矛盾的一个方面会向另一个方面转化。本章一开始,老子就用一系列排比句,借助开合,强弱,兴废,予夺四组相反相成的概念论述了物极必反,强极必弱,盛极必衰的客观规律。所以说本章老子所讲的并不是谋略和技巧,更不是阴谋和诡计,而是在给我们论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属于道的范畴,并非术的范畴。我们知道,老子一贯的写法就是从天之道入手,然后推及圣人之道,本章也不例外,前四句老子是在讲天之道,也就是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清楚,这四句里面的主人公是老天,而对象则是万物。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老天想要收敛它,必定是因为它过于扩张的缘故,我们不难看出,在这里老子重视的是内因,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道是规律,是规则,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所以说万物包括人类,无论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都是自作而自受,这也是佛家所说的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就像我们的身体会生病一样。无论是先天的遗传所致,还是后天的习惯所致,都是有其因果的,当然生病无所谓好坏,生病是是一种征兆,是在提示你,你的身体某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是某一种习惯太过扩张了,需要多加注意,应该收敛了,这也就是接下来老子说的“是谓微明”如果不按道的提示而继续保持扩张的状态,那就会向收敛的方面转化了。就像糖尿病,大多是由暴饮暴食引起的,大多会先增加体重予以提示,不加注意的话就会产生并发症,三多一少的症状一旦出现,很快就会消瘦下去。当然老子所说只为论述客观规律,并没有好坏之别;好的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学生学习打个比方,为什么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很差?是因为求知的欲望还没有张开,只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求知的欲望打开,才能够尽情地吸收知识,也就是说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会更好。这也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表现,想要吸收并锁定知识,就要打开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正是道的指引功能啊。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强弱是会相互转化的,强有强的基础,弱有弱的原因,如果背离了强的基础,就会向弱的方面转化,同样,如果改变了弱的原因,就会慢慢的变得强大。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在起兵早期,关羽勤奋而且不争,跟随刘备打天下,摆脱了庸人的处境,成为五虎上将,汉寿亭侯;可在镇守荆州之时,却自恃天下无敌,争功心切,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以致于树敌过多,兵力分散,最终一代武圣,却落得身首异处,实在令人惋惜。真正让关羽失败的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他自身的傲气与骄狂。老子这里要说明的就是,一个事物在其内部包含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完之前是不会灭亡的,人们应该顺应此规律,让每一个事物先释放完能量,自然会走向灭亡。而深层次的理解是,无论任何事物,存在即为合理,任何事物其兴起和灭亡都有一定的规律,真正决定强与弱的还是自身内在的因素,外界因素只能起催化和促进的作用。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兴盛与衰败,抬举与废弃,看似是外界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内部出了问题,就像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兴替一样,帝王励精图治,谦卑处下之时,就会慢慢实现国富民强,而一旦玩物丧志,夜郎自大,则会很快衰败灭亡。现代经营公司也是一样,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可能在起初的时候某一个策略会让公司兴盛,但如果不与时俱进,即使是同一个领导,同一个CEO,运用同样的策略却有可能造成公司的衰败,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所以说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与时俱进,持守大道。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很多人解释说这就像钓鱼一样,用鱼饵去诱惑,把鱼从水中钓上来,于人而言就是用小的利益先行诱惑,目的是夺取他更大的利益。但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不会是老子的本意。首先我们要明白是谁“将欲夺之”。老子说的“将欲夺之”是天、是道而不是人。因为你得到的过多,然而只有厚德方能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现实生活中富不过两代,甚至一代也没有富到头的比比皆是,有的刚刚创业成功就破产失信或者沦为了阶下囚,有的刚传到第2代企业就破产倒闭了,还有一些传到第3代不久所有家产就被败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德行承载不了自己的财富,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德行并不是指善行,在大道的眼里无所谓善与不善,遵道而行即为有德。这些富人在积累财富的时候,能够遵道而行,无人利他,符合了财富积累的规律,而在持守财富的时候,没有能够继续遵道而行,私欲膨胀,自然也就承载不了这么多的财富。当然不仅仅是财富,名誉、健康、甚至生命都是一样,归根结底不是上天要夺走,而是事物本身没有能够遵道而行,无德就承载不了,所以必定会失去。老子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客观规律给予人们的明示,或者说是征兆。最后老子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看似不很合理,实则是大智慧,老子说的是柔弱而不是脆弱,所胜者是刚强,而不是顽强。很多人会拿小草和大树做比较来理解柔弱胜刚强,而且还有一句成语,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并且老子也曾说过曲则全的道理。但我认为老子讲的曲则全,指的是做人;而柔弱胜刚强讲的是做事。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不止一次地提到,我觉得柔弱之所以能够胜刚强,所依靠的并不是弱,而是柔,确切的说是柔德。只有具备了柔德,按客观规律而行,才能顺利等到刚强者的能量发挥殆尽,只有做到无我利他,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和归附,才有战胜刚强的能力,否则只能是软弱和脆弱,是战胜不了刚强的。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关于领导者智慧的重要一环。也是统治者无为而治的保障之所在。老子告诫统治者,势强必弱,强权政治是不会长久的。领导者要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行事,就像鱼儿不能脱离水渊一样,如果鱼儿过于刚强,蹦到岸上,就会失去根本,走向灭亡;治理国家更应该以柔克刚,对内不可严刑峻法,对外不能武力逞强,否则刚强之能量会很快发挥殆尽,从而转化成软弱。但老子并不反对有法可依,也不反对增强军事力量,老子的意思是治理天下不应该以暴力机器管控为主,而应该以道指引,以德教化,使万物自宾,百姓自均,以此自然而然达到太平和谐,长治久安的美好局面。本章的论题就是柔弱胜刚强,尚柔守弱是道的特性之一。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针对矛盾对立转化的现象来阐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物极必反,强极必弱,盛极必衰。极就是过度,过分,就是没有遵道而行。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痛恨的,都应该先弄清其存在的合理性,明白其生命力或者说是根基之所在,如果说事物的能量耗尽,自然会走向灭亡,反之,如果不想让其灭亡,就必须不断的补充能量。这既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也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好,第36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iaigou.net/jbby/11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