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告诉你,你要跑,要跳,要吃饭,都与一个名叫“生物学中心法则”的东西有关,你会不会在意呢?再进一步,治疗重大疾病,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少不了他们的研究,你会不会更重视呢?这就是今天的讲者万蕊雪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事情。90后的她已经有众多“光环”加身——她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与《Cell》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是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攻克了结构生物学世界公认的难题——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的研究。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年“青年科学家奖”得主我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生物学,本科被录取的专业是海洋生物学。但我自始至终还是希望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因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细胞中某些过程,或是某几个蛋白质分子的异常引发的,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类攻克重大疾病的事业上做一些贡献,所以本科毕业以后,我找到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表达了想要进入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愿望。在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如何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传递给蛋白质,最终执行生命活动。这是基因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中心法则,它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为了让蛋白质去执行这个重要的过程,我们就要把DNA中的遗传物质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发生在每一个细胞里,我们要跑要跳,吃东西,吸收能量,所有的新陈代谢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它是什么,这样才能对人体本身,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各种各样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我所做的课题是关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中很关键的一步——剪接。它的功能异常、突变,或丧失,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因为剪接体是一个巨大的动态分子机器,稳定性很不好,结构解析的难度高于RNA和核糖体,所以它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刚进入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我遭受了很大的心理落差。虽然我本科不是清华的,但我是原来专业里的第一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可是进了实验室之后,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做得比我好,而我什么都不会,就很难过。那段时间我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怀疑。博士生二年级我开始做剪接体相关的课题,那时候自己也没多想,就想做就做呗。但是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什么进展,很多实验反反复复地做,觉得它成功了,但又找不到检验的方法,进退两难,非常纠结和痛苦。当时只能用“反正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来安慰自己。直到我们的结果发表以后,面对媒体蜂拥而来的报道,我才逐渐地意识到这是大家都认为很难的一件事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很感谢施老师对我的信任,是他的信任,让我能够以平常心去完成所有的研究。我也很惊讶施老师能把这么重要的课题交给我这样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生。如果让我自己来判断,当时的我不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课题。但我也没有问过他原因。因为我很怕听到他说:“随便你们谁,就去做吧。”我当然还是希望他是因为从我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质。人都需要外界的肯定来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过,得到很多肯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