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6.8mmol/L,要不要服用降糖药?这是很多发现高血糖的人最常问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用“要”或“不要”就能回答的,需要做具体的分析后再做决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明确高血糖所处的阶段临床上对血糖的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由此可知,不能仅凭空腹血糖判断目前高血糖所处的阶段,需要两个时点的血糖都进行检测后综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准确的评判,要注意两个血糖间“及”、“和”、“或”的关系。第二,了解高血糖不同阶段的干预目标对于尚未诊断为糖尿病的糖尿病前期,最主要的干预目标是尽最大努力阻止与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临床统计证实:糖尿病前期未经干预,大多在1-3年内即会进展为糖尿病;规范合理地进行干预,可数年甚至十数年不进展为糖尿病,甚至血糖有完全恢复正常的可能。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干预治疗的目标是平稳控制血糖,阻止与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统计证实:未经干预治疗的糖尿病3-5年后即会有并发症发生,超过10年以上心、脑、眼、肾等重要器官即会有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第三,把握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药物干预治疗的时机当血糖高于正常值时,对身体尤其是血管的损害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使处于糖尿病前期也不容忽视,此时自身血糖调节机制已经发生了障碍,不能将血糖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血糖的波动随时都可能存在,而这种波动不是简单地通过检测空腹血糖或是餐后2小时血糖就能及时发现的,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如果三个月中存在较大幅度的血糖波动,尤其是有较高血糖出现时,其检测结果便会处于较高水平。临床实践证实: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0%时,全身微小血管比如眼底视网膜血管、肾脏微小血管即会发生病变,虽然糖尿病最危险的病变是心脑等大血管病变,但微小血管病变会发生在前且将不断进展,需要立即进行阻断。因此,无论是有糖尿病的人还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大于了7.0%,提示应立即启动药物干预治疗,尽快将血糖控制达标,目标是: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至少应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至少应小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至少应小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