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升高了咋办3:糖尿病治疗概述糖尿病的治疗总体目标1.让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通过规律运动、饮食治疗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2.让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通过规范的诊疗,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尿酮体达标,减少或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对身体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维持良好健康和学习、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降低死亡率和延长寿命。3.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糖尿病治疗的相关副作用。糖尿病管理遵循原则早期管理、长期管理、积极而理性、综合管理各危险因素、综合治疗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糖尿病的理想管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管理,团队成员包括家庭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专科医生、糖尿病教育者、营养专家、运动康复专家、社会服务者、精神心理专家、患者及其家属等,建立定期随访系统和评估系统。糖尿病管理的五个关键点(五驾马车)1.糖尿病教育2.糖尿病的营养治疗3.糖尿病的运动治疗4.糖尿病的自我监测5.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一、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1.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为<7%,空腹血糖4.7-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2.有严重低血糖史、糖尿病病程长和有严重并发症和合并症者则将HbA1c目标定为<8.0%;3.对于部分老年或病情危重者可进一步放宽标准。4.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3.3-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5.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空腹血糖5.0-7.2mmol/L,睡前和夜间血糖5.0-8.3mmol/L,HbA1c<7.5%。如无低血糖发生,建议HbA1c尽可能控制在7.0%以下。而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尚无低血糖风险意识的患儿可适当放宽标准。注意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因素A.可引起HbA1c结果假性降低的情况:溶血性贫血、大量失血、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脏疾病及接受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妊娠时血容量增加。B.可引起HbA1c结果假性升高的情况:脾切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等患者因红细胞寿命增加。长期大剂量服用乙酰水杨酸盐、嗜酒会导致血红蛋白乙酰化。严重的黄疸、高脂血症。二、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1.血压控制:</80mmHg,对所有有心肌梗死病史或有记录的冠心病的患者考虑使用β受体阻断剂,有禁忌证除外。对患有已知冠心病或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且年龄≥55岁的患者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若不耐受,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有禁忌证除外。2.抗血小板治疗: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有心、脑血管病史或高危因素者应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为75-mg/天。高危因素包括:a.早发冠心病或卒中的家族史(1级男性亲属小于55岁;1级女性亲属小于65岁就冠心病或脑中风)b.高血压c.吸烟者d.蛋白尿者e.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史:a.心肌梗死b.心绞痛病史c.有记录的冠心病d.血管重建e.非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疾病。对抗血小板疗法可能的禁忌证:包括过敏、出血倾向、抗凝治疗、近期胃肠道出血和临床上活跃的肝脏疾病、妊娠最后3个月、正在服用甲氨蝶呤、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眼部疾病通常不是禁忌证但存在视网膜大量出血时禁用阿司匹林。3.控制血脂:2型糖尿病常见的血脂异常是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首要的治疗目标。(1)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LDL-C的控制目标是<1.8mmol/L。(2)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超过40岁并有1个或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或蛋白尿),LDL-C控制目标<2.6mmol/L(3)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低风险患者,LDL-C控制目标<2.6mmol/L。对于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仍未达标患者,将LDL-C从基线降低30%~40%也可带来明显心血管获益效果。他汀类药物不能达标者可加用依折麦布。(4)如果甘油三酯(TG)超过11.1mmol/L,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降低TG的药物(如贝特类)以减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他汀和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时,应加强随访和监测,以确保安全。4.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身高m)BMI<24,或肥胖者体重至少减少5-10%5.戒烟。吸烟会促发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栓生成风险增加和炎症反应加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远离烟草。三、尿酮体保持阴性尿酮体往往会被忽略,糖尿病患者尿酮体过多可以引起酮症,进而引起酮症酸中毒(DKA)。故应注意尿常规中酮体是否为阴性。四、减低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监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g/mmmol)<2.5(男)、<3.5(女)。应通过检查尿白蛋白/尿肌酐(A/C)比率来发现肾损伤,简单起见,最好采用随机尿,具体如下:a.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5年内,一年一次b.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之后),一年一次c.70岁以下患者,一年一次d.>70岁患者,根据临床指征进行筛查。如果出现肾脏损伤标志,考虑转诊肾病学家:评估肾功能受损的原因,包括评估非糖尿病性肾病。将旨在减缓肾病进展的治疗(如,控制血压和降低尿蛋白水平),最大化治疗肾病的并发症,尽可能防止发展到尿毒症、终末期肾病。注意:24小时内运动、感染、心力衰竭、显著高血糖及显著高血压可能使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升高,应注意排除干扰因素。五、监测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安排患者进行全面的散瞳眼科检查或有效的视网膜像检查,以判断其视网膜病的级别,对于任何级别的视网膜病变,包括没有明显的视网膜病变,均应加强与眼部医生的复诊,及时发现病变进行有效治疗,防止糖尿病致盲。a.1型糖尿病患者:9岁及以上患者,应在确诊糖尿病的3年内进行首次眼部检查,此后每年检查一次。b.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进行眼部检查,此后每年一次;c.糖尿病患者妊娠期:受孕前和妊娠早期进行检查,后续检查根据妊娠早期的检查结果决定,产后6-12周进行检查。六、运动的目标所有成人均应咨询医生和/或运动生理学家,讨论安全的、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同时,大于35岁患者运动前因筛查有无潜在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应进行眼底检查了解有无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有外周神经病变者应注意保护好足部。运动治疗应该个体化,学习避免低血糖、高血糖、酮症的措施,防止引起心脑缺血、组织、关节损伤、视网膜出血等。运动禁忌症:以下情况不能运动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严重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运动建议:(1)运动强度:建议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低至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中等强度的标准为运动中的目标心率<(—年龄);锻炼后能连贯说话,不能唱歌,有微汗,稍累;锻炼后稍感肌肉酸痛,但休息后消失,次日体力充沛。(2)运动项目:根据患者健康程度和平时运动习惯选择。主要包括步行、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绳和爬楼梯。(3)运动持续时间:有氧运动建议每次20~60分钟。(4)运动频率:合理的运动频率大约每周3~7次,如每次运动量较大,可间隔1~2天。(5)运动时机:不要在注射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物发挥最大效应时运动,不建议在空腹时运动。(6)肌肉变热或运动后期应做伸展运动,以放松肌肉及预防疼痛。可加入平衡练习,以预防摔倒和受伤。七、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足部筛查应包括: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北京有没有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