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看看有没有这四种症状?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被称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在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四肢尤其是下肢是重灾区,据中华医学会统计,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高达60—95%。
麻早期症状脚麻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病的早期典型症状。所谓“周围神经”,就是人体除脑部、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周围神经一方面负责人体的各种感觉、运动,还支配着人体的内脏活动,比如心脏、胃肠等。因此,一旦周围神经受损,受到影响的功能很多,症状多种多样。受损的根本原因是小血管的受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辨别:1.从远端开始;2.有对称性;3.逐渐向上发展;4.除了麻,还会有袜套样感觉、踩棉花感、蚁走感等。由于感觉麻木,患者对温度、疼痛不敏感,有时由此发生烫伤、割伤、割破后不知的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糖尿病足等严重问题。
脚麻的糖友要注意检查血糖水平。确诊糖尿病的糖友必须要保持血糖的平稳。已出现神经病变的要使用药物治疗,并且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看双脚是否有破损,及早处理脚部干裂、鸡眼、霉菌感染等问题。
胀自主神经特点是:进食后病人常感到胃部胀满。胃中食物不消化下行而滞留,可有恶心呕吐,反酸胀气。
当自主神经病变累及肠道时,可有腹泻或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糖尿病腹泻时常常不是细菌性的,没有肠炎表现,大便常规检查可鉴别。夜间加重,不伴腹痛,与饮食无密切关联,严重时可出现大便失禁。对中老年糖尿病友便秘更常见,有的是腹泻便秘交替发作。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的一类,多发生在病史15年以上的糖尿病友,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腹胀,严重的会出现肠梗阻。说到原因:一方面,糖友往往饮食习惯不好,不爱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另一方面,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支配胃肠蠕动的自主神经受到损害,胃肠变“懒”了;还有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渗、脱水状态,肠道内水分减少,就会导致大便干燥、便秘、腹胀等问题。要预防胃肠变懒,平时一定要多吃蔬菜,蔬菜的量必须是主食的3倍。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消化期间胃运动减弱,胃排空已延长,故需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停止一切能使胃排空延长的药物。一些含丰富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和马铃薯等),对胃轻瘫患者不利,要少食用。另外,要适当运动,并控制好血糖。痛神经性特点是自发性和诱发性,除了电击样疼痛,还有针刺、火烤、撕裂样疼痛,往往轻微的触碰就会诱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神经痛不同于关节炎疼痛、感冒引起的头痛,那些是伤害感受性疼痛,只要炎症等刺激消失了,疼痛就会缓解,可以用阿司匹林、去痛片等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神经痛是疼痛在大脑形成的记忆,一般的止痛药是无效的,临床上首选普瑞巴林治疗。汗出汗异常正常人出汗往往是全身一起出,比如天热、剧烈运动以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出汗异常往往是半身出汗,一般是上半身出,下半身没有。这种出汗源于交感神经受到了损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的糖尿病患者一吃饭就出汗,这是由于味蕾受到刺激后引发的交感神经失控。还有的糖尿病患者睡醒时会出一身汗,也是交感神经失控的表现。
异常出汗一般多发生在老年人且较胖的糖友身上。
预防方式:1.减轻体重;2.吃饭的时候放慢节奏;3.如果伴有焦虑,可以服抗焦虑药物,对病情有一定帮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自我筛查
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无痛性神经病变和痛性周围神经病变,这两种情况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前者因为患者的保护性感觉如痛觉、触觉、位置觉等丧失,因不易察觉小的足部皮肤损伤而导致溃疡出现、加重最后甚至需要截肢。而后者会因为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如针刺痛、烧灼痛、刀割痛、触电样或钝痛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困扰,甚至会导致情绪、心理异常。所以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很重要,本文教给大家如何自查,赶紧来学习吧。
足外观观察
1)足底或足趾胼胝(老茧)。2)足部皮肤干燥、汗液减少。3)足畸形,如锤状趾、爪状趾、夏科关节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上体征,提示有下肢神经病变。
10克尼龙丝检查法检测触觉
方法:
a.检查时用10克尼龙单丝和皮肤表面垂直放置。
b.常用位点见图1。
c.均匀用力使单丝变弯曲即可,如图2,此时单丝刚好对脚部产生10克的压力。
图1
图2
大头针检查法检测触觉
方法:
用大头针刺足底第一、第三、第五趾腹部及跖底皮肤,见图3,并感觉疼痛程度。若无痛觉,再刺足外侧及足背皮肤。操作方法见图4。
结果判断:
正常:各部位感觉到轻微疼痛,可以忍受。
减退或消失:有感觉,但感觉不到疼痛或完全无感觉。
过敏:轻触即感觉疼痛,难以忍受。
图3
图4
皮温计检查法
方法:
用分别盛冷水(5~10℃)和热水(40~45℃)玻璃杯接触皮肤,感觉“冷”或“热”。如果患者无明显感觉及比较不出差异,为温度觉消失。
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