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会议(CDS)于16-19日在厦门顺利举行,在“分级诊疗趋势下中国糖尿病全程管控——热点讨论”论坛中,中医院内分泌心血管病中心李光伟教授做了题为“糖尿病预防: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干预”的学术报告。
糖尿病的洪流无情地冲刷着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从大东北到大西南的每个城市和农村无一能够幸免。我们每乘坐一次飞机、一次汽车、甚至每乘坐一次电梯都可能有糖尿病患者相伴。无数指南推动的“每天服用20片药”、“三年放5枚支架”的治疗没能阻挡糖尿病害人的脚步,反而掏空了人们的腰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随处可见……糖尿病人群任何死亡比血糖正常者提前10年。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专家都朦胧的感到糖尿病的巨大威胁,但是没有人能回答“糖尿病能不能预防?”
糖尿病的生活干预治疗医院的潘孝仁教授早在30年前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仅为当今1/10的年,以惊人的远见和勇气决定开展一项为期6年的糖尿病干预试验——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在初期研究时发现高血压、肥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IGT组已经是正常组的2倍,Minnesotacoding诊断的CVDIGT组是正常组的9.5倍。且已经有人发生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研究对这些人群进行了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会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且发病率的下降与最初体重无关。这表明,在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以饮食和运动为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长期持久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中啊哟的是,中国人的试验在许多国家被成功地复制和发扬,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糖尿病预防的热潮!毫无疑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世界各国预防糖尿病。
但是,仍有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解决,干预终止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的趋势还持续吗?如果会,那会持续多久?干预最终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死亡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20年的随访。随访结局显示,干预组糖尿病的发生平均延后了3.6年;几近失明的严重视网膜病变降低了47%;人群死亡率也显著降低。分析结果显示,与非干预组相比,干预组全因死亡率降低29%,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41%。
此外,美国的DPP研究在年也发现生活干预能有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并决定将原来的15年随访延长至25年,以观察在美国人群中预防糖尿病是否也能降低随后数十年的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据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有望降低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病风险。
糖尿病的药物干预治疗由于生活方式干预后仍有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且较难长期坚持,使得人们考虑药物干预的价值。二甲双胍具有的安全控糖、减重、降压、降脂、抗炎、抗衰老、癌症预防方面的各种潜质和低廉的价格,在ADA指南中,糖尿病预防干预药物只提及了二甲双胍,它可能在未来糖尿病预防中堪当重任。AACE指南在糖尿病预防可能使用的药物中也优先选择风险较低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但同时指出效果不佳时可谨慎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
总结当今世界的糖尿病预防确实不是缺少证据,而是缺少决断。在糖尿病预防方面开始行动最为重要,这符合中国人那句老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令人鼓舞的是,国家和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将糖尿病预防列入工作日程,它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国范围的糖尿病预防。
李教授在最后分享“甘脆肥浓胖杀群群猛士,龙车凤辇瘫痪代代英豪。岐黄妙手虽能解危救急,少吃多动才是防糖正道”。
由MediCool医库软件内分泌团队制作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医库”,瞬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