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补黑色素 http://m.39.net/pf/a_4489487.html
建议在wifi下观看
百家讲糖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注意事项主讲人: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长玉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1.良好的生活习惯:
2.合理饮食
3.适当运动
4.戒烟戒酒等
忌烟、忌酒,调整不合理饮食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适当限制脂肪及氯化钠的摄入量,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尽量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2.全面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
3.预防性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
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1.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筛查:晚期可失明,但早期没有症状,需定期检查,及早发现
糖尿病肾病:晚期表现为尿毒症,早期必须通过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才能发现
2.神经并发症:下肢麻木、发凉、疼痛等;可表现为下肢疼痛难忍或毫无知觉,是糖尿病足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与心理障碍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本人及家属精神上经常承受巨大的压力。
糖尿病心理障碍可表现为: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
如何治疗糖尿病心理障碍
1.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
2.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
3.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
4.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5.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6.严重时需积极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全面治疗、缺一不可——糖尿病治疗五架马车
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病情监测
教育与心理治疗
为什么糖尿病教育很重要?
糖尿病史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病人及家属在糖尿病控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病人及家属应积极掌握更多的糖尿病检测和治疗的知识。
糖尿病教育
饮食控制是基础
1.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
控制总热量
了解糖尿病的特点
合理配餐
学会怎样检测自己的病情
少量多餐
了解怎样才是合理的治疗
高纤维饮食
2.学习方法
清淡饮食
多与医生交流
戒烟限酒
多读糖尿病相关书籍、杂志
多与糖友交流
糖尿病检测的项目
1.了解基本病情
远离截肢爱护足
血糖是基础
远离中风重轻症
尿糖是辅助
3.测血糖的频率
三个月查糖化
(1)如果病情稳定,每周测3-4次(1次空腹,3次餐后)。
定期查血脂
(2)如不具备自测血糖条件,也应两周测一次。
经常量血压
(3)以下情况应严密监测(一天测3—7次)。
2.警惕并发症
胰岛素强化治疗者(一天注射≥4次或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远离失明查眼底
1型糖尿病
远离肾衰尿蛋白
病情不稳定时(如合并感染或血糖很高)
远离心梗心电图
用血糖仪测血糖要注意什么?
多数血糖仪在更换试纸批号时需要调码,忘记调码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常见的糖尿病防治误区:
×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饮食和运动
√饮食控制、运动、检测、药物治疗缺一不可
×盲目饮食控制、造成营养缺乏
√过分控制饮食可能造成营养缺乏,不利于预防并发症
×未坚持正规治疗、盲目求治
√要坚持规范的治疗,不要拿自己当试验品,盲目尝试不规范的治疗方法
×主食升血糖快,所以要严格控制主食
×重视空腹血糖,忽略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初期常只有餐后血糖升高,只重视空腹血糖会漏诊糖尿病
×只看到血糖升高、其他危险视而不见
√血糖、血脂、血压都重要,都要达标
×注重口服降糖药,不愿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没有成瘾性,必要时应及时开始使用
×主食升血糖快,所以要严格控制主食
饮食控制是对总热量的控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碳水化合物供应的热量应达到总热量的50%—60%。
主食虽然升血糖较快,但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或选择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协助控制餐后血糖。
六项达标,“杀手”无招
体重达标:减肥
血糖达标:降糖
血压达标:降压
血脂达标:调脂
血粘度达标:降粘
减轻胰岛素抵抗
潘长玉,女,主任医师,教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后一直在医院(医院)工作,现为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军内外担任多项重要学术职务,参与国际多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好的开拓精神,约4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内分泌及糖尿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医院糖尿病联合门诊,糖尿病教育中心。目前主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行相关的研究。对垂体疾病,甲状腺病,肾上腺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
任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糖尿病学会常委,国家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刊编委。
在国内首先组织建立ACTH、β2微球蛋白放免和优降糖高压液相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先后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发病机制与降糖的研究,对国内当时探讨和统一糖尿病诊断标准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