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是一位45岁的女性,平时身体挺好,最近不知怎么了,每次中午饭前就会心慌、手抖、出虚汗、身上没劲儿、感觉很饿。起初她没在意,以为是早餐吃得少,于是增加了早餐的饭量。没想到,早餐吃得越多,午餐前饿得越厉害,有一次午餐前浑身绵软无力竟然摔倒了。这下她可紧张了,医院就诊。医生说她的症状可能是低血糖,让她去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岳丽大吃一惊:“糖尿病不是高血糖吗,低血糖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反应性低血糖是什么鬼?
医生让她别着急,先去做个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显示: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8.6mmol/L,服糖后2小时8.1mmol/L,3小时4.0mmol/L,4小时2.9mmol/L。医生看了结果说,你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虽然不能诊断糖尿病,但已经是糖尿病早期了,而且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你现在的情况叫做反应性低血糖,就是进餐后3~5小时,于下一餐前出现的低血糖,这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之一。
那么糖尿病早期为什么会发生反应性低血糖呢?我们来给岳丽女士解读一下。
反应性低血糖又称非空腹低血糖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时又称进餐后期低血糖症,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我们知道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起降糖作用的激素,肥胖患者胰岛素降糖的生理作用减弱,称为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体内需要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人进餐后正常情况下会迅速分泌胰岛素以降低因进食吸收而引起的血糖骤升,而随血糖下降又能够迅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不至于过低,把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但是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下降,胰岛素分泌速度减慢,分泌的高峰后延,本该在进食后10分钟到半小时出现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后移到了餐后2~3小时,因此导致餐后没有胰岛素管,血糖上升,下一餐前却因胰岛素过多导致低血糖出现。岳丽女士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已进入早期糖尿病,胰岛素量从空腹到餐后都高于正常,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分泌高峰后延至2小时,第3小时胰岛素水平仍极高,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因此导致严重的反应性低血糖发生。
已知低血糖的发生受进食种类和进食量的影响,低血糖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心悸、出汗、胸闷、头晕、饥饿感、肌肉震颤等。但是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无血糖测定则较难诊断是否为低血糖,临床上可以进行OGTT延长试验(检测进服糖后5小时血糖)以明确诊断。
如果应对反应性低血糖?
由以上可以看出,反应性低血糖可以间接反映早期糖尿病,对疾病的诊断有指导意义。那么,有反应性低血糖的患者应当如何降低升高的餐后血糖,又能预防餐前低血糖的发生呢?
首先,要调节饮食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以达到终止和减少发作的目的。在发作时,不宜吃含糖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因为甜食、糖果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引起的各种不适,但是有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之弊,会由此加重病情。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吃些饼干、馒头等食物,由于其吸收慢,使血糖逐渐恢复,同时减轻对胰腺的刺激、阻止恶性循环。
在平时应多吃蛋白质,少吃高碳水化合物。如早餐吃鸡蛋,喝不加糖的牛奶、豆浆,不吃甜点心,多吃豆制品、鱼、瘦肉等。也可选择高纤维等缓慢吸收的食物以防止迅速强力的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如伴有焦虑、易激动、睡眠差等表现时,需配合药物治疗。
文/中国人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全民
文章来源/《中华糖友》杂志
糖尿病公益直播系列主题:调好血脂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专家:安凌王北京大学内分泌专业临床医学博士、医院门诊专家,擅长1型、2型、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的血糖调控,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对于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常见慢性病也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如高血脂、高血压、甲状腺疾病。曾从事数年医师教育与患者教育工作,参与策划数个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包括“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及“蒲公英基层医生教育项目”等。
时间:4月15日14:45-16:00
主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时间:4月17日19:30-20:30
看直播方法
扫码加小糖医生
备注“听课”哦!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