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DNA中国糖尿病饮食
管理现状和教育项目2期在京启动
纪立农教授
5月5日,China-DNA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现状和教育项目2期在北京启动。会议主席、医院纪立农教授介绍,糖尿病被发现并开始治疗时,患者的饮食习惯通常已经形成,因此糖尿病管理尤其是生活方式干预需要与患者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作斗争。China-DNA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现状和教育项目1期对2万余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余场会议使医生和患者了解到饮食管理对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该项目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许樟荣教授:中国糖尿病饮食干预的困惑和新挑战许樟荣教授
饮食干预须贯穿糖尿病管理始终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显著降低0.53%,体重降低3.73kg。澳大利亚一项关于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优化饮食管理可显著改善血糖波动。
合理的饮食结构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建立平衡的膳食可减少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针对我国居民的研究显示,对膳食指南依从性好与较低的总死亡率相关。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美国内分泌学会(ACE)、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等发布的权威指南均推荐饮食干预贯穿糖尿病管理始终。
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存在挑战首先,中国饮食传统决定了饮食管理的难度。中国人群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高达60%~70%,且食材选择和烹饪手段多样,能量占比难以量化。随着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下降、脂肪摄入比例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这种营养变迁的本质是能量过剩,其中摄入过多的影响更显著。我国有研究显示,碳水化合物、肉类和油等能量摄入增加是体质指数(BMI)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次,中国饮食结构导致血糖波动大。血糖波动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加速动脉硬化的作用强于HbA1c。研究显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量和种类是影响餐后血糖波动的关键因素,并且中国人群在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更显著。
第三,中国人群对饮食干预的依从性差。依从性是影响饮食干预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一项研究中,对饮食干预依从性好的患者仅占23.5%。心理抵抗、对糖尿病饮食认知失准等是难以坚持饮食干预的原因。
合理膳食,选择适宜工具
及药物助力糖尿病管理
饮食干预方案应充分考虑饮食习惯,遵循指南推荐的合理膳食结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推荐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50%~60%,脂肪<30%,蛋白质10%~15%。
应用适合国人、方便的饮食管理工具也利于饮食干预,例如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交换份、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及配餐软件、仿真食物模型等。
我国一项对因血糖波动重复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多数患者饮食管理知识掌握较差,且营养摄入大幅超标。提高饮食管理知识、合理膳食有助于改善血糖波动。
对糖尿病患者还需加强监管,保持随访。有研究显示,电话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饮食干预效果。
在合理膳食基础上,可合理选用降糖药物改善血糖波动。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显示,阿卡波糖治疗2周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平均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国内外指南推荐,在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启动药物干预。餐间及进餐过程是能量摄入调节的重要环节。阿卡波糖作用于餐间及进餐过程,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饥饿信号的出现,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节约胰岛素分泌、降低下一餐前低血糖风险,有助于能量摄入调节。
ChinaDNA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现状和教育项目也将为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提供更多依据。
医院张放博士:China-DNA中国糖尿病饮食管理现状和教育项目张放博士
项目背景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占中国成年人口的11.6%。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中国糖尿病血糖控制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餐后高血糖比例高。以HbA1c<7.0%为目标值时,中国2型糖尿病的达标率不足1/3,以餐后血糖<10.0mmol/L为目标值,达标率仅1/2。
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多中心、横断面、观察性3B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据Steno-2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降压、调脂和降糖治疗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示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获益不能仅涓撲笟娌荤櫧鐧滈鍖婚櫌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鍘诲摢涓尰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