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病?
来源糖尿病天地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卒中/下肢动脉疾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且糖尿病可以发生在这些血管疾病之前或之后,引起或加重病变。大家最熟悉也最害怕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莫过于冠心病,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即使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会增加,有数据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从5%开始,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21%。
糖尿病患者想要保护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首先需要了解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1)高血压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升高均会显著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即使血压处于正常高值(~/80~89mmHg),其危险性也要高于完全正常人群(</80mmHg)。很多老年人的血压呈现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甚至逐渐减低的趋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脉压差增大,这被称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最近一项中国人群研究证实,年龄60岁以上人群收缩压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率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
(2)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病均存在关联。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组成物质,已经被大量人群研究及动物实验所证实。Framingham研究证实血胆固醇水平5.20~5.72mmol/L时,冠心病发生风险相对稳定,超过此限度,冠心病发生风险将随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在血胆固醇组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负相关。此外,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高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过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临床上将LDL-C达标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3)糖尿病
Framingham研究显示男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则增加4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高低也与冠心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4)肥胖或超重
肥胖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的作用是被逐步发现的,最初被认定为无直接关联,后续研究证明可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体重处于正常范围上限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已经开始增加,随着体重增加,危险将逐步增大。
(5)吸烟
吸烟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冠心病发生风险与每天吸烟量及烟龄长短有关。Framingham研究发现每天吸烟大于、等于、小于20支的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分别提高7.25倍、2.67倍、1.43倍,此外,吸烟者心肌梗死发生风险高出1.5~2.0倍。
(6)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包括过量的热量摄入导致的超重和肥胖,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引起血脂紊乱,过多的盐摄入导致血压不稳等。
(7)性别
冠心病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总体来说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绝经后的发病风险会后来居上(绝经女性发病率为非绝经女性的2倍)。
(8)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环境应激源和个性特征模式两方面。暴露于应激源可以是急性的一次应激,也可以是高度紧张工作条件下的长期慢性应激。个人应对环境紧张的行为反应包括抑郁等心理因素,还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研究认为沮丧和敌意等情绪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之外。因此,大家不可忽视社会环境、工作状况、个人情绪反应等“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9)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中的冠心病死亡风险是双卵双生子的2倍,这提示遗传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强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常规询问您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情况(尤其是早发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原因。
防治脑血管病需要了解三方面知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心血管病趋势和影响因素监测国际多中心协作研究(Sino-MONICA研究)中,来自中国的研究显示,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卒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年我国糖代谢状况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20岁以上成人大血管病患病率为1.44%,其中卒中患病率为0.83%,冠心病患病率为0.6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显示,脑卒中在年已经成为中国第l位的死亡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将我们常说的心脑血管疾病改称为脑心血管疾病。
两者关联
糖尿病作为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糖可以增加卒中发生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患者中15%~33%患有糖尿病,且9.1%的卒中再发可归因于糖尿病。早期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也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同时,卒中急性期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对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发现高血糖的卒中急性期患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既往已知或已存在但并不知晓的糖代谢异常,因卒中所致应激使原有的糖代谢异常加重,而另一种则属于单纯的应激性高血糖,急性期后的糖代谢可能会恢复正常。由于这两种情况在急性期难以区分,所以临床上我们都一视同仁,因为无论哪种形式的高血糖都对卒中患者不利。
高危人群
临床上将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定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包括大部分50岁以上男性或60岁以上女性合并一项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紊乱或蛋白尿)者。
血糖管理
急性期 最佳的降糖治疗时机、目标血糖浓度及降糖治疗方法等目前仍不确切,对接受溶栓的患者是否需要特殊的目标血糖也不得而知,而且,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风险增加。因此,血糖控制应注重安全性,有效避免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尤其是严重、急性低血糖的发生。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的患者宜采用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空腹或餐前血糖7.8~10.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3.9毫摩尔/升)。
恢复期 对于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的卒中或TIA患者,出院后应尽早筛查血糖(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建议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长期血糖管理中,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0%;在保证不发生低血糖或其它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如糖尿病病史短、预期寿命长且无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可选择更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6.5%以下)的患者;而有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史,预期寿命短,存在严重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及糖尿病病史长且应用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药物都难以控制血糖者,可考虑将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放松至8.0%以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指出,对脑出血后高血糖进行控制并避免高血糖是必要的,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应采用的降糖药物种类及目标血糖值;《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建议参考上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长期血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