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科普中

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GEMPLE捷易所做,遗传病之需

上期我们主要介绍了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分别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线粒体(母系)遗传和性连锁显性遗传多种遗传方式,在家族中呈现不同的发病规律。那么本期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国人群中,哪几个致病基因是遗传性耳聋的主要罪魁祸首?它们如何导致我们耳聋的发生?

中国耳聋群体中基因谱和突变谱与西方耳聋人群的存在差异。根据中国人群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与遗传性耳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GJB2、GJB3、SLC26A4、12SrRNA这4种耳聋基因,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宝宝,出现耳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

(1)GJB2基因

致病机制

GJB2基因编码一种缝隙连接蛋白(Cx-26),在人类的耳蜗毛细胞中高表达,是耳蜗中电解质、第二信使和代谢产物的细胞间转换的重要通道的组成部分。GJB2基因突变影响通道的正常开闭,使其传递信息的功能受阻或紊乱,使得钾离子回流进入内淋巴液的循环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方式导致疾病的发生。

与GJB2相关的耳聋临床表现

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为双侧对称性语前聋,主要的听力曲线图为残余型、斜坡型和平坦型,极少数为U型,但没有以低频下降为主的上升型曲线。

听力损失程度变异较大,可从轻度到极重度,大多数出现极重度聋,但仍有部分患者为中度聋,极少数为轻度聋。

咨询要点

由该基因突变导致的重度耳聋患者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较好,建议早期干预,最早植入年龄为1岁左右。

以迟发型耳聋或突发性耳聋为表现的GJB2突变患者,以助听器或者药物治疗为主进行干预。

明确先证者为GJB2致聋病因后,拟生育第二胎时,可实施PGD或产前诊断,可以帮助生育正常听力后代。

1

(2)SLC26A4基因

致病机制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Pendrin,潘特林蛋白)负责转运阴离子,包括氯离子、碘离子和碳酸氢盐,多存在于肾脏、内耳和甲状腺中,其突变可导致内淋巴液离子环境失衡,进而导致耳聋。但是相关突变致聋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颞骨的发育畸形,包括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和Mondini畸形;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婴儿期或年幼时即出现的进行性、波动性的听力下降;发病形式可突然或隐匿,可从出生到青春期任何时期发病;发病通常与跌倒、头部碰撞或感冒等外因有关;多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受损以高频为主,听力图多为下降型,听力下降的程度与前庭导水管的大小无关;

部分患者可有眩晕、呕吐及耳鸣等症状。Pendred综合征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甲状腺肿伴或不伴甲状腺功能障碍。

咨询要点

SLC26A4基因是临床上常见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单纯前庭水管扩张的患儿,有很好的残余听力,早期发现,便于早期的助听器干预,获得良好的语言发育;

前庭水管扩大合并耳蜗发育不全者,听力损失严重,几乎是极重度的,治疗效果甚微,早期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最早植入年龄在1岁左右,术后康复效果较好;

患者的听力有波动性下降的特点,时好时坏不稳定的表现,在剧烈运动后,头部撞击,甚至轻微的头部碰撞后,感冒等可以出现突发的听力损失,建议及时检测听力,并进行药物治疗;

明确先证者为SLC26A4致聋病因后,拟生育第二胎时,可实施PGD或产前诊断,通过遗传咨询可以帮助生育正常听力后代;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怀孕生育前,怀孕期,分娩之后的新生儿,均应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避免生育患者同样表型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

1

(3)GJB3基因

致病机制

同GJB2基因一样,该基因也编码一种缝隙连接蛋白(Cx31),可以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耳聋和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耳聋。

临床表现

GJB3基因突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高频听力受损的进行性语后聋。

1

(4)mtDNA基因

mtDNA突变可以导致综合征型(MERRF综合征、MELAS综合征、Pearson综合征、Kearns-Sayre综合征和母系遗传性糖尿病-耳聋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耳聋,最常见的是12SrRNA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氨基糖苷类药物(AmAn)敏感性耳聋。

在12SrRNA基因上可能与药物性耳聋相关的最常见的突变为AG突变,据分析,当mtDNA存在AG突变时,在AmAn存在的条件下,线粒体ATP产生不足,引起细胞内外Na+、K+、Ca2+等离子浓度失衡,导致耳蜗和前庭细胞损伤或死亡。携带AG突变的个体对AmAn特别敏感,即使小剂量使用也可能致聋,临床特点表现为在用药后出现双侧对称性耳聋,呈渐进性发展,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但由于线粒体12SrRNA基因异质性强,故而由线粒体基因异常导致的耳聋患者的听力表现往往呈多样性。

小结

GJB2基因突变是中国聋人群体最常见的致聋因素,21.6%的中国耳聋患者携带GJB2突变;而SLC26A4基因突变是中国聋人群体第二常见的致聋因素,是内耳最常见畸形—大前庭水管的致病原因,约19.43%的耳聋人群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线粒体DNA突变是导致中国人药物性耳聋的主因,约2~4.4%的中国聋人携带有线粒体AG或CT突变。GJB3基因是中国科学家克隆的第一个本土耳聋基因,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这4个基因的热点突变的新生儿筛查,截至年底,全国超过多万新生儿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检出总突变率为4.4%,为这些突变人群提供了最及时的咨询意见。那么,筛查的具体流程是怎样呢?如何去解读获得的检测报告?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iaigou.net/jbjc/6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