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语
热敏灸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胃轻瘫症状严重指数量表评分,改善胃排空率,这可能与其调节HO-1、IGF-1水平相关。[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将70例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热敏灸治疗,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测定胃轻瘫症状严重指数量表(GCSI)评分、胃排空率,测定患者静脉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于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早饱、恶心呕吐、腹胀评分及GCSI总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均明显提升,观察组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1、IGF-1水平在治疗后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GCSI量表评分,改善胃排空率,这可能与其纠正HO-1、IGF-1水平相关。糖尿病胃轻瘫(DGP)是一种以非机械梗阻性胃动力障碍及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以早饱、恶心呕吐、胃胀等消化道不适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系统慢性并发症。研究显示,25%~55%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胃轻瘫,25%~76%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DGP可通过影响消化功能及药物吸收,使血糖波动过大,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主要以促胃动力、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为主,缺乏根治性的特效药物。近年来,中医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DGP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作为中医药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改善DGP临床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亦被逐渐证实,具有明显优势。但艾灸治疗DGP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较为少见。故本研究采用热敏灸治疗脾胃虚弱型DGP,观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12医院就诊的DGP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病例选择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DGP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②具有早饱、恶心呕吐、胃胀等胃排空延迟症状;③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提示胃收缩力减弱、蠕动减慢、排空延迟。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脾胃虚弱证诊断标准:①主症为脘腹痞满,食欲不振,恶心欲吐;②次症为疲乏无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1.2.3纳入标准①同时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近1个月内未进行相关药物治疗;④知情同意且自愿受试者。
1.2.4排除标准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他严重疾病者;④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试验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在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教育的基础上,选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使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三餐饭前半小时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热敏灸治疗。取穴:中脘、章门(双)、足三里(双)、脾俞(双)、胃俞(双)。选用1.8cm×20cm的华佗牌灸用纯艾条(汉医艾绒厂生产)。患者仰卧位,暴露穴位局部皮肤,以灸中脘、章门及足三里;再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以灸脾俞、胃俞。施术者进行热敏腧穴探查:用点燃的艾条在选取的穴位附近,距离皮肤3~5cm行温和灸法,当患者感受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无热远部热等热敏现象时,该部位即为热敏腧穴。找到热敏腧穴后,再对该点持续施行温和灸法,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灸完所选穴位。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1.4疗效评价
1.4.1观察指标胃轻瘫症状严重指数量表(GCSI)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I评分。GCSI量表由早饱、恶心呕吐、腹胀三个子量表组成。每个子量表评分范围为0~5分。0分代表无,5分代表非常严重。3个子量表评分之和即为GCSI总评分。评分越高,胃轻瘫症状越严重。
胃排空率:治疗前后,均以B超单切面胃窦面积法确定胃排空率。患者空腹12h以上,半卧位进行超声检查。检查时嘱患者2min内饮水mL以充盈胃腔,立即测定胃窦最大截面积(Dm),再在饮水后30min(30Dt)、60min(60Dt)、90min(90Dt)时测定胃窦最大截面积,计算各时间的胃排空率。胃排空率=(Dm-Dt)/Dm×%。血清学指标: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O-1、IGF-1的水平。1.4.2疗效判定标准以GCSI减分率为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GCSI减分率≥90%;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0%GCSI减分率≥60%;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60%GCSI减分率≥3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好转不显或加重,GCSI减分率3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治疗前后的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GCS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早饱、恶心呕吐、腹胀评分及GCSI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早饱、恶心呕吐、腹胀评分及GCSI总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总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两组患者胃排空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时段的胃排空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在各时段的胃排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4两组患者血清HO-1、IGF-1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O-1、IGF-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O-1、IGF-1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2.5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口干1例、皮疹1例,观察组出现便秘1例、头晕1例,均于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3讨论
DGP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胃排空延迟是其主要的病理特点。DGP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紊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损害、微血管病变、免疫异常、性激素等因素有关。其中,ICC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既能产生、传导慢波,以调节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收缩,又作为神经元与平滑肌之间的中介,对氮能神经递质及胆碱能神经递质传递至平滑肌细胞的过程产生调节作用。可见,ICC的损害与胃排空延迟关系密切。近年来,以ICC为着眼点,探讨DGP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措施的疗效机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HO-1、IGF-1与ICC损害程度相关,进而可能影响DG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HO-1是催化血红素氧化的起始酶及限速酶,其可破坏血红素结构,催化其生成游离铁、胆绿素及一氧化氮,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作用下生成胆红素。HO-1及其代谢产物(胆红素、一氧化氮)具有抗炎、抗氧化损伤、改善微循环、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实验研究表明,胃内巨噬细胞产生的HO-1可增加胃组织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以保护ICC,进而改善DGP胃排空延迟症状。另有实验表明,体外模拟高血糖、高血脂条件,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HO-1高表达,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应用HO-1抑制剂后,H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细胞存活率降低。IGF-1又称生长介素,是一种细胞调控因子,具有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特性。胃肠道局部的IGF-1通过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与IGF-1受体结合,对ICC及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有保护作用。IGF-1又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糖效果。Horváth的研究发现,在培养胃组织介质中加入IGF-1,可完全阻止ICC的减少;其认为,IGF-1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胃平滑肌细胞上相应受体,促进胃平滑肌细胞合成干细胞因子,以改善糖尿病胃ICC病变。因此在本临床试验中,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1、IGF-1水平变化,对于研究热敏灸治疗DGP的临床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DGP多属中医学胃痞范畴。本病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消渴日久,五脏受损,气阴两虚而致的脾胃升降失司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主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痰饮内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其中脾胃虚弱为DGP常见的证型,多由久病转虚所致。故本研究以脾胃虚弱型DGP为切入点,观察热敏灸治疗DGP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是陈日新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科研成果提出的一种新艾灸疗法。主要是将点燃的灸条悬灸于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及经气传感,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以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激发经络感传,使气至病所,发挥扶助正气、温通经络的作用,适宜脾胃虚弱型DGP。热敏灸选用的穴位以中脘、章门、足三里、脾俞、胃俞为主。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会,有补益胃气之效;章门,为脾之募穴,又为脏会,灸之可健运脾胃;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足阳明胃经合穴,有补益脾胃气血、通调胃经经气之效;脾俞、胃俞分别为脾、胃之背俞穴,若脏腑功能失常,背俞穴局部可能会有异常反应,热敏灸之温脾益胃之效显著。以上诸穴相配,共奏补益脾胃、温通气血经脉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脾胃虚弱型DGP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早饱、恶心呕吐、腹胀评分及GCS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均明显提升,观察组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O-1、IGF-1水平在治疗后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这提示,热敏灸治疗脾胃虚弱型DGP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GCSI量表评分,改善胃排空率,这可能与其调节HO-1、IGF-1水平相关。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少、未有对受试者进行随访等不足,今后需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3期责任编辑:张怡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