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5154126.html
糖尿病主要有四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等,不过所占比例差距较大,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跟生活习惯、遗传、代谢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人数最多达到了95%以上;而1型糖尿病则多跟人体自身免疫相关,发病率较低,只占总人数的1%左右,虽然人数较少,但由于1型糖尿病起病比较急,而且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导致人体胰岛素绝对不足,很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从而危及生命,所以必须通过胰岛素治疗才能缓解。
1型糖尿病不同于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发病多在儿童青少年,所以其防治与2型糖尿病也不同,由于人数较少,大家对1型糖尿病的了解也相对较少,疑问也较多,有朋友私聊问2型糖尿病是否能变成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该做哪些定期检查?所以,今天咱们就跟大家谈谈有关1型糖尿病的知识,帮大家解决疑问。
什么是1型糖尿病,致病原因是什么?1型糖尿病以前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虽然不准确,但说明这种糖尿病只能通过胰岛素来进行治疗,在胰岛素发明前,这是一种绝症,一般患者多数在1年内死于酮症酸中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破坏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消失所致。在这种情况下,胰岛素无法将葡萄糖从血液中转移到细胞中,人体无法获得能量,这样血中的葡萄糖水平提高,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目前,研究认为1型糖尿病的病因跟基因有关系,同时外界环境因素也会诱发,比如德国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都可能会诱发1型糖尿病。
1型和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都是糖尿病,所以很多地方有相似性,比如症状、危害等等,都是人体无法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血糖升高后导致的血管及全身损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两者也有较多的区别,在1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消失,所以治疗必须通过从外界摄入胰岛素才能治疗。1型糖尿病发生急性并发症的几率较大,一旦发作容易危及生命。
而在2型糖尿病中,有的情况是胰腺未受损但对胰岛素出现了抵抗作用,或者胰腺虽然受损,但仍然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只是身体很难利用。所以,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减肥,健康饮食和规律体育锻炼来控制,当然如果病情严重的也需要药物治疗,但不必要一定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较轻,后期主要是慢性并发症影响,致残失能的几率大。
2型糖尿病可以转变为1型糖尿病吗?其实有不少人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最终会变成1型糖尿病,因为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最后开始打胰岛素了。但实际上,1型和2型糖尿病同为糖尿病,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疾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除非能够控制免疫系统的攻击,否则无法治愈,所以就必须通过外来摄入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有三类,分别是胰岛素抵抗类,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类,以及两种的混合类型,2型糖尿病主要发于成年人,老人居多,这是因为它跟人的生活习惯、运动规律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准确的说2型糖尿病不会变成1型糖尿病。但是,可能有些原来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实际上应该是1型糖尿病,在早期的诊断时出现了误诊,这样会被人误解为2型糖尿病转变成了1型糖尿病。而且还有另一种称为成人潜伏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疾病,它具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特征。这种疾病往往会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出现,实际上是一种缓慢而渐进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最终需要注射胰岛素。
所以说,并不是说只要打胰岛素就变成了1型糖尿病,只不过是2型糖尿病进展到了不同的阶段,需要胰岛素辅助控制血糖,其致病原因与1型糖尿病是不同的。
当然也有人说通过胖瘦来判断,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都瘦,2型糖尿病都胖,如果瘦下来就说明成了1型糖尿病了,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胖瘦并不是判断糖尿病类型的依据,同样也是病情进展到不同程度的表现。
1型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什么人容易患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的症状同样包括“三多一少”,口渴、排尿多、饥饿吃的多、身体消瘦,此外还有视物模糊、疲劳无力、容易感染、伤口愈合慢、恶心呕吐,以及昏迷等表现。但与2型糖尿病不同之处在于其它的发病比较明显,而且起病急,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严重的表现。
此外,1型糖尿病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心脏疾病,如中风、心梗等;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等;神经损伤,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等;眼病,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脚部疾病,糖尿病足,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截肢。
在以前1型糖尿病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这是因为当时认为只有儿童和青少年会出现这种情况,但现在发现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但一般是在40岁以下的人群容易患,不过由于现在发现成人潜伏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这是一种逐步进展,病情发展缓慢的糖尿病,同样具备2型的特征。
1型糖尿病能够自行消失或者治愈吗?目前,尚无治愈1型糖尿病的方法,而且1型糖尿病也不可能自愈。不过有些病患出现诊断后,但病情消失的情况,会让人们误解以为这是疾病自愈了。其实这是因为在1型糖尿病初期,可能胰腺仍然在制造胰岛素,也可能在超负荷运转,结果让血糖处于正常的水平,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内这种情况就会被改变,患者仍然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当然,医学界仍然在寻找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期望可以控制自身免疫系统对胰岛细胞的破坏,从而达到治愈1型糖尿病的目标。
如果患有1型糖尿病,应该吃什么?这个恐怕是很多患者的疑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饮食方案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什么时候吃多少以及吃什么是控制糖尿病最困难的部分。一个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计划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运动水平,生活方式,饮食偏好,有没有其他慢性病等等,但我们可以有一个基础的饮食模板,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饮食的均衡,营养物质都要全面,然后在这个模板上进行加减调整,比如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或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等,不过这种饮食计划应该是患者和医生或者营养师一起讨论制定,尽量避免自己按照饮食偏好选择。
当然,如果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后,最好能在身边带一些小糖果,如果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可以通过这些小糖果来避免。
1型糖尿病应该如何治疗?目前无法治愈1型糖尿病,但可以也只能通过胰岛素进行治疗。一般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摄取胰岛素:通过注射器或者注射笔注射胰岛素;通过吸入器或使用胰岛素泵摄入胰岛素。而胰岛素也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等等,其作用方式基本与人体自身的胰岛素相似。
如果用注射器或注射笔注射胰岛素,则较大的可能需要同时摄入短效和长效胰岛素;而如果使用胰岛素泵,则只能使用短效胰岛素。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类型,则应该让医生根据您的病情来判断。
除摄入胰岛素外,个性化的饮食安排和运动计划也能对血糖的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应该定时检测血糖,根据血糖的变动随时调整用药。
为什么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有什么作用?胰岛素准确的说是胰腺中产生的一种激素。胰腺中有两类细胞跟血糖有关系,一种是β细胞,可产生胰岛素。实际上,当在β细胞中产生胰岛素时,最初是“胰岛素原”的形式出现的,而“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体物质,最终分成C肽和胰岛素。因此,C肽在1型糖尿病的诊断以及糖尿病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表明胰腺正在产生多少胰岛素;另一种是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这两种激素共同作用,维持人体的血糖稳定。
胰岛素有助于人体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并防止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高。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超过细胞所需的葡萄糖含量,,胰岛素会将多余的葡萄糖转移到肝脏中储存起来。如果血糖下降得太低,或者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运动,那么胰高血糖素就会发出信号,通知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
如果患者有1型糖尿病,体内可能不再产生的胰岛素,那么就需要使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也可以使用胰岛素泵注入,目前没有口服的胰岛素,因为胃酸会让胰岛素失去活性,不过据了解有医药科研机构已经发明口服的胰岛素,并准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不同的胰岛素起效不同,比如,速效胰岛素在5至15分钟内开始起作用,通常在进餐前服用。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的起效更慢,可用于在进餐之间和睡眠期间保持血糖水平稳定。1型糖尿病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来管理血糖,但这需要跟自己的主治医生进行沟通,根据个人体质来判断用药,并随时调整。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哪些检测?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其实是三个方面,一种是药物治疗,一种是日常生活方式的控制,第三种则是血糖检测。血糖的日常监测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日常习惯、用药等等是否有利于控制血糖?是否能够降低并发症风险?那么,1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做哪些检测呢?
糖化血红蛋白(简称HbA1c)
这个数值可以衡量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应该低于7%,如果血糖控制稳定每年至少测试1-2次,如果血糖控制一般则需要3-4次。
血压
为了降低患心脏病,中风和肾脏问题的风险,血压应该小于/80毫米汞柱。
血脂
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通常,总胆固醇应低于5.1mmol/L;LDL小于3.1mmol/L;男性HDL大于0.96mmol/L,女性HDL大于0.90mmol/L;甘油三酯少于1.7mmol/L。
肾功能
微量白蛋白检查可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如果微量白蛋白超过30,则可能是肾脏受损的早期迹象。
散瞳检查
散瞳检查可以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迹象,以及与糖尿病有关的其他眼部疾病。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散瞳检查。
足部检查
每天检查脚,主要是检查血液循环,感觉,足部结构和感染是否存在问题,预防糖尿病足以及感染发生
牙科检查
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牙龈和牙齿的健康,而牙龈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也是比较常见。每年可以进行一到两次牙齿检查。
预防接种
如果患有1型糖尿病,最好能够进行每年的疫苗接种,包括每年的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肝炎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等,这样可以减少健康受损的几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