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中医所说的消渴病,是指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那么,消渴就是糖尿病吗?二者有什么关系?对于其病因病机,中医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最早,论述甚详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汉代张仲景则在《金匮要略》中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隋朝《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唐代《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宋代刘河间对其并发症做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代《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及其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根据以上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消渴病的临床特征,基本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一致,所以现代常参考消渴病对于糖尿病进行辨证论治。
但也有些糖尿病不符合上述特征。消渴病所涵盖的范围也不仅仅是糖尿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尿崩症,也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亦常参考消渴病进行辨证论治。
消渴的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撰文控糖参考编辑
双花医食参考杂志社出品商务合作:-转投稿信箱:kongtangcank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