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
此前研究表明,人类胰腺也可能成为新冠病毒攻击的目标。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内的β细胞中胰岛素分泌颗粒减少,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受损。此外,一些感染患者尽管没有糖尿病史,也会出现胰岛素不耐受,血糖水平升高等情况。而且,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导致促炎症信号物质(细胞因子)的强烈释放,损害胰岛素的有效性。
但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这些代谢变化是否是暂时性的,或者感染新冠病毒是否增加了长期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据《国会山报》1月8日报道,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儿童患1型或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美疾控中心对感染过新冠病毒和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美国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在新冠疫情期间体重增加和久坐行为增多,两组儿童糖尿病诊断率都比以往儿童高。但是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儿童的糖尿病诊断率比以往的儿童高了%,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儿童的糖尿病诊断率比以往的儿童增加了30%。
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研究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VASaintLouisHealthCareSystem)。这项队列研究纳入了超过18万在年3月~年9月期间曾检测出新冠阳性且挺过了前30天急性感染期的幸存者。与此同时,还招募了两组未感染新冠的患者作为对照:(1)在年3月~年9月同期招募近万人作为当前对照,(2)从同一个医疗保健数据库中纳入年3月~年9月期间有就诊记录的.7万人作为历史对照。所有三组患者在纳入研究队列时都没有糖尿病,中位随访时间天。
统计后发现,与当前对照组相比,新冠感染者在后期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40%,需要使用降糖药的风险显著升高85%,相当于感染后12个月时发生糖尿病和使用降糖药的负担分别额外增加13.46例/人、12.35例/人。新冠感染者发生糖尿病或需要使用降糖药的综合风险升高46%(12个月后增加18.03例/人)。
随着新冠感染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未住院、住院或重症监护),新发糖尿病或需服用降糖药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轻度、未住院的新冠感染者,1年后新发糖尿病或服用降糖药的额外负担也增加了8.28/人。
不同年龄(≤65岁和65岁)、族裔(白人和黑人)、性别(男性和女性)、和BMI类别(18.5~≤25、25~≤30、30)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群中,都观察到了一致的趋势。但相对而言,65岁人群、黑人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BMI25的人群,在感染新冠后,新发糖尿病或需要使用降糖药的风险都更高。
在与历史对照组的比较重,结论也是一致的。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并不一定会适用于其他人群,但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糖尿病是我们都已非常熟悉的慢性病、生活方式病,它对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每个人所熟知,心血管、肾脏、眼底、四肢等等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攻击范围,每日用药和反复血糖监测更是劳心劳力的事情。
在目前的社会中,糖尿病发病率已经非常高,中国已经达到10.9%,美国20岁以上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1.3%。同时,因为糖尿病患者最终60%以上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又被称为是心脑血管病的等危症。这些数据提示我们,糖尿病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占有多么大的比重。
故而在眼下我们既要做好新冠防控,也应该及早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自我监测,若出现了三多一少即进食多、饮水多、排尿多、体重减少的典型症状,医院进行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主要在年龄在45岁以上者、肥胖者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调节受损历史、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人群,应注意定期抽血检查血糖,检查是否有血糖升高的现象;
注意饮食控制: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糕点,限制高脂肪食物,如肥肉、内脏、油煎、油炸食品等;
保持合理运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合理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糖类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情况,保持正常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
定期血糖监测: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定期进行血糖检测,评估血糖是否处于稳定水平,若血糖存在异常波动,要立即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而预防糖尿病。